正文

在词语和神话中醒来 8

迎向诗意的逆光 作者:赵月斌


通过这首诗,曹有云以前所未有的平和、自信,把“诗人”遣回凡尘,把自己置入“众人”,像扛起日常生活一样扛起“种子”和“花朵”。在这里,诗人已没了因“受难”无果而耿耿于怀的“难受”,没了因追问无果而自觉无趣的落寞,而是毅然返回人间,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安居于存在的天命的超越之境”《人,诗意地安居》,第14页。。《老子》提出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及“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等观点,大概也是在强调只有回归到存在的根源,即所谓:“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人只有复归于本性,才能从沉沦于“此在”(妄作?)的状态中醒来,达到“没身不殆”的本真(赤子、婴儿)状态。但是这种返回并不是把人推向世俗之“俗”,或者落入“一切都是命运”的圈套,而是尽其可能地追问人可能是谁,追问人可能向何处。

由符号化的“诗人”转向诗意的“凡人”,也许应为曹有云的潜质之所在,当他意识到“我就是缺乏流水静止的心跳”时,大概也就开始洞悉“事物”所蕴藏的秘密,也便会如长出第三只耳朵一般,听出“流水之声/落叶之声/大地之声/无有之声”,在平淡、孤独中听出一点“禅意”。这禅意来自大地,来自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敬畏与谛听:“大地只留石头和沙子/人类的风尘刮过/只是刮过”……人之于大地,不过是一丝风,一粒尘,又有谁不化作云烟,归之于万物呢?做一个人,就是作为一个“必死的凡人”安居于大地之上。《人,诗意地安居》,第114页。尽管诗人曾在“天梯”之上,也必须以大地为家,在高原上安睡、度过一生。禅说,“一树一菩提”、“纳须弥于芥子,于芥子呼现大千世界”,也曾有人仿此翻译威廉·布莱克的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握无限/刹那成永恒。”译者不详,可参阅:[英]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集》(张炽恒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曹有云的诗里亦不乏这般境界,比如:“河流在,又似乎不在/我在,又似乎没在”;“一头牛、一匹马、一棵树与/一条鱼/一直都在呼吸/都在言语/都不会死去”——这种体悟不正是“和万物同在的逗留”《人,诗意地安居》,第117页。?他的“大地”是丰饶的,广阔的,他以坚韧的“词语”确立了一片自在的大地。再如:“一个人像一株小麦/一样活着多好——/立于天地之间/吸取大地营养/享受阳光雨露/春生夏长秋熟冬藏”;“和每个人倾心交谈/和每个人神圣约定/热爱日常生活/热爱宝贵生命……从噩梦中醒来/从疲倦中醒来/从游戏与迷宫中醒来/从歧途与黑暗中醒来/从词语与神话中醒来……早早起床多么美好/运动锻炼多么美好/喝了稀饭,嚼着咸菜,骑着单车/身披烫热的紫外光/走在清晨透明的光里/去工作、去劳动、去创造多么美好……”这美好的声音真的让人心生感动,诗人不再把“一个人”孤立于众人、人群之外,而是植根于大地,向“每个人”传达美好的信息,这才是一种大包容,一种大爱,才是通向拯救之途。是的,当诗人自觉地融入大地,成为一颗向大地扎根的种子,成为一颗向太阳发芽的种子,就不必再担心上帝是否靠得住,不必担心那猜想的猜想有谁知道,那语言的语言谁能听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