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面战场溃败 江海要塞报废(2)

何应钦新传 作者:熊宗仁


由于事前工事守备部队与作战部队未取得联络,作战部队未获工事位置图,更无人充当向导。仓皇撤退时,数十万大军竟越过这条国防线而西去;有的部队虽到达国防线而停下,却找不到工事的钥匙,空望其门而不得入,只好忍痛放弃。日军跟踪追击,未遇抵抗,不数周,便自东西两面合围南京。

淞沪会战失败以后,蒋介石曾命何应钦、陈诚和德国总顾问法肯豪森等,研究南京守与不守的问题。结论是“不能守”。当何应钦等向蒋介石呈报后,蒋遂决定放弃南京,并命令陈诚、顾祝同等率嫡系主力赴皖南整补和部署下期防御。然而不久,蒋又忽发奇想,“以主力守南京,以一部退皖南”。11月17日至18日两天内,蒋介石接连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以统一守南京的认识。会上何应钦虽诧异于蒋介石的朝三暮四,但对蒋的一言一语唯唯诺诺。

12月5日,日军开始进攻南京外围,中国守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13日,敌军攻陷南京,随之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的失陷,早在何应钦的计划之中。而蒋介石出于政治考虑,忽又决定死守,由此所出现的决策指挥失灵和混乱便是必然的了。先是何应钦主持的战前疏散成了竞相逃亡。“官员逃亡——看成重要的是私物;公物则听其造化,各机关、代表争执谁应先逃命。”随后是战时的大溃乱。12日下午5时,十多万大军指定由同一条路线撤退,从新街口到挹江门的道路全给军队堵塞,队伍互相践踏。“守城某师,又守住挹江门不让别的部队退出,开枪阻止,秩序更乱,即使出了挹江门,淹死在江里的又很多,而敌人的军舰却又在此时通过江阴封锁线,到达江心,致我退却部队,陷于极端溃乱状态。”守卫南京的一20万军队,仅第六十六军转移至浙皖边区,其余小部分突出重围,大部分均与城共存亡。

1938年1月10日,何应钦被特任为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仍兼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真正集作战、后勤重任于一身,这算得上达到了他军政生涯的峰巅。但这种权力对他是名不符实的。大事他不能作主,中事由各职能部门处理,小事全由幕僚代劳,他确实只充当了蒋介石的传声筒,充其量是看主子眼色行事的总管。

1938年4月6日晚,台儿庄歼敌1.6万余人的消息传到武汉,何应钦即致电祝贺。这一胜利,对大溃败中的国民党军起了暂时的鼓舞作用,但同时也促使了国民党内某些人“速胜论”思想的抬头,忽视了日军准备已久,我方也早已预料到的徐州战役。5月19日,敌轻易攻占徐州后,即沿陇海路向豫东进击,开封、新郑接连失守。为阻止日军攻占中原战略要地郑州,何应钦参与了蒋介石所决定的花园口决堤事件。滔滔黄水虽然暂时阻断了日军直接进犯中原之路,但豫、皖两省3000多平方公里一片泽国,数十万人民死于洪水或流离失所。日军因此改变战略,调豫东军南下,开始了中夺武汉,南取广州,北围五台的疯狂进攻。而此时何应钦和国民党的决策者们,“普遍对战事抱乐观态度”,认为“日本向汉口的推进为中国提供了战略优势,因为战线被拉长,而中国也得到后备时间部署后备部队”。

从1938年6月12日至10月25日的武汉会战,历时约4个半月,大小战斗数十次,日军死伤20万以上,投入的12个师团补充了五六次,空军和海军亦受重大损失,可见战斗之惨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