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是怎样重启的(13)

读懂中国改革: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线图 作者:吴敬琏 林毅夫 周其仁


“劳动力市场”之争

“劳动力市场”本来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文件中径直这样命名,却碰到了“钉子”。“反对者的理由是,提出‘劳动力市场’,必然会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担心在政治上引起不良反应。”83岁的高尚全告诉财新记者。当时,他是起草组市场体系分组的负责人。

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正式文件都是用“劳务市场”的概念。

《决定》起草过程中,也有人建议用“劳动就业市场”。当时“劳动力市场”一词之所以成为禁区,同在市场体系分组的张卓元认为,主要是因为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主持起草的一位理论权威曾加了一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土地、矿山、银行、铁路等等一切国有的企业和资源也都不是商品。”

为了摒除意识形态的羁绊,高尚全曾征求了几位中央高层的意见并获得认可。

11月3日,距离十四届三中全会只有11天了,此事仍未有定论。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听取起草组关于各方面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修改情况的汇报,高尚全列席。

“那次本来轮不到我发言,但实在憋不住了,要不然,‘劳动力市场’根本就出不来。”

在日前接受财新采访时,高尚全仍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一口气提了五个“为什么要提劳动力市场”。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一条理由,是说“劳动力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也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劳动力这个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不能进入市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就很难建立起来。

江泽民当场问道:“提劳动力市场,社会上能不能接受?”

高尚全觉得很有把握:“中央只要提出来,肯定能接受!”

流金岁月

“50条”行动纲领提出确定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战略。重点突破需要切实行动。

“50条”面世一个月后的12月15日,国务院相继做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和《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石破天惊:从1994年1月启动税改,现行的地方财政包干体制为分税制所取代;1994年1月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汇率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着手的税制改革,将“统一税制”作为主旋律,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的流转税制;1994年1月启动的金融改革,确立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以及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

按照改革参与者之一楼继伟事后的总结,这次涉及价格、税收、财政、金融、外贸、投资等多个领域的整体性改革,“基本建立起了市场配置基础上的国家宏观调控新机制”。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制度建设里程碑。”多年后,一些参与者和观察者们仍然难以忘怀当时改革的流金岁月。

这组“自上而下”的配套性改革,后来被研究者称为“最小一揽子改革”,亦即改革方略中的“重点突破”。靠此次强力操作,改革走出了计划和市场的拼盘式思维,确立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框架,校正了经济中的扭曲,步入帕累托改进的道路。

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分析说,当时那场改革的重点就是破旧立新,让价格合理化,市场起作用。在这里,价格主要连接着分税制、增值税和外汇体制三项改革,其结果,实质性地克服了完善价格体系存在的两大基础性障碍,即价格形成机制中含流转税不平等的问题,以及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不平行的问题,奠定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基本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