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蔚为大观的武侠小说及侦探小说(2)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作者:汪兆骞


武侠小说,不管写得多么神怪,都意在表现最具普遍性的世俗愿望,即正义战胜邪恶,真善美制服假丑恶。武侠小说构筑的刀光剑影的剑侠江湖,实际是充满世俗价值观的现实世界。故事中的张汶祥刺马、火烧红莲寺,集中表达了丑恶可猖狂一时,最终还是要受到惩罚的世俗心理。而昆仑派开山鼻祖乃为明朝一皇子,此派侠客却抱有反清复明的宗旨,又是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

但是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评论清末以来的武侠小说(他称之“侠义小说”)时,说“这等小说,大概是叙侠义之士,除盗平叛的事情,而中间每以名臣大官,总领一切”就有偏见。清末武侠小说多写侠士除暴安良,伸张社会正义。鲁迅的上述评价,如果针对俞万春写的《荡寇志》是剀切的,但以此概括清末以来的武侠小说就未免以偏概全,失之史家之识力和公允了。《江湖奇侠传》正是反“每以名臣大官,总领一切”的格局,而写正邪两种力量的较量,并以此构成内在冲突的波节线和审美的张力。此外,《江湖奇侠传》在表现神怪因素的同时,又以民间风俗、民间文化为背景,将侠客、术士、常人与飞剑、法宝糅合一起,使小说既有侠气、神气,又有市俗气;既有江湖恩怨的热闹,又有民俗民风的审美观照。所以才使《江湖奇侠传》成为武侠小说之奇葩,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左联作为左翼作家的社会团体,在什么是“革命文学”的问题上与鲁迅争得面红耳赤,甚或彼此动粗口谩骂讥讽,也没有弄明白什么是“革命文学”;而在“文学大众化”的问题上,左翼作家也争吵不休,莫衷一是。倒是已成为左翼作家一颗新星的丁玲,在谈到“文学大众化”的问题时,发表了真知灼见。她没有像左联一些作家那样,将《啼笑因缘》和《江湖奇侠传》置于新文学的对立面,加以没有理论支撑的苍白无力的批判,而令人瞠目地提出:

借用《啼笑因缘》和《江湖奇侠传》之类作品底乃至俚俗的歌谣的形式,放入我们所要描写的东西。(《丁玲女士演讲之文艺大众化问题》)

我们可以视之为,在多年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确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之前,丁玲的借鉴通俗文学的发言是最为有见地的意见,实属难得。

较之《江湖奇侠传》,平江不肖生的另一部近百万字的《近代侠义英雄传》,则是一部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表现侠义英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着民族正气的杰作。平江不肖生在此书首回,就申明:“这部书本是为近二十年的侠义英雄写照。”主要人物有霍元甲、大刀王五、山西老董、赵玉堂、杨露蝉等一干英雄好汉。大刀王五与谭嗣同的生死之交,霍元甲武功盖世,侠烈英气,被日本医生秋野毒害身亡等江湖事迹,使小说成为回荡着凛凛正气的英雄悲歌,洋溢着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最为可贵的是小说反帝而不排外,把书中反映的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提升到放眼世界和民族文化自省的高度上来,殊为高妙。

后来流行的以霍元甲、大刀王五等人事迹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影视、美术作品,大都照搬或改编或受启示于《近代侠义英雄传》。而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新武侠小说,深受平江不肖生的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