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作者:王玉洁 著


四、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我是菟丝草,你是女萝枝,注定了一生的缠绕。在春光里,无数次眺望你的花轿,不是我害怕蹉跎,也不是你愿意蹉跎,怕只怕世事难料,真的会有蹉跎。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这是一首容易引起歧义的诗。

有人说,这首诗是写新婚后,丈夫要远行,妻子的怨别之作,是十九首里唯一的一篇新婚别。

也有人说,这是写一对已成婚约的男女,因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才有种种细腻曲折的心路历程。

十九首里本就有很多的伤别,但细细读来,似乎,不是在怨“别”,却是在怨“不来”。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桃之夭夭”的女子,在等自己的心上人来迎娶,心中疑虑哀伤,才有了这首有些伤感、有些疑惧,却又在做着自我开解的诗。

她说,自己本是泰山下一棵孤独柔弱的野竹,希望能够在山谷里找到可以依靠的伴侣,野竹等待可以结根同生的伴侣,这是《诗经》中惯用的比兴,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女子在等待可以执手一生的夫君,还会产生一丝怜惜,怜其弱,惜其孤。《文选》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

“与君为新婚”,我觉得这句该是“与君新为婚”,是为音韵和谐而作的倒装,就是说,我和你,终于新订了婚盟。清方廷珪《文选集成》中说,此是“媒妁成言之始”而“非嫁时”。“为新婚”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但既已与他有了婚约,一个女子一生的爱情梦想便笃定在这个男子的身上了。

那么,我便是那菟丝,你便是那女萝,我们的生命会一生缠绕相依,再也不会分开。

菟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的植物,只不过,菟丝这种植物本身无叶绿素,是攀附于其他植物的寄生植物,无法脱离寄主自立。而女萝,也叫松萝,也是攀附植物,不过女萝无须吸取寄主的养分,比菟丝好那么一点。这两种植物其实并不会真的缠绕在一起,只是用来比喻夫妇之间的相互依附罢了。《文选》五臣注:“菟丝女萝并草,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

新成婚约,是人生中另一个美丽的开始。从此,菟丝附着女萝,女萝扶着菟丝,两个年轻的生命,从此有了依靠,不再孤独。

《诗经》里面有一首《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其中的“唐”便是菟丝子了,这是写一个女子在朝歌的郊野采菟丝的时候,遇到一个男子,两个人萍水相逢而生爱慕。于是,这个女子邀男子在桑田里相会,到闺楼上倾诉衷肠,还含情脉脉地到淇水上去送别心上人。

纤细纠缠的野草,邂逅而生的情意,美丽的孟姜,倾心的男子,这么简单的菟丝子,承托的也是如此单纯执著的情意。

后世的李白也写有一首《古意》: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意心,海潮易可量。

 

李白在这首《古意》里,也是把菟丝比作了女子,女萝比作了男子,用菟丝和女萝相互依附比喻新婚夫妇缠绵缱绻,永结同心,所以才会“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但是,女萝的馨香容易招蜂引蝶,男子总是不会满足一生只爱一个女子,只能是妻妾在家独自断肠了,总是担心着男子的爱随时可能会转移不见。

可是,她无力去改变什么,只能是猜疑和愁怨。自己的夫君该不会在外面和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了吧?

为了极力挽留自己的夫君,妻子便郑重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假如为妻的有了二心,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这是不可能的事,和“海枯石烂”、“沧海桑田”一样,只是最不可能的假设,却在这样不可能的假设里藏有一个女子坚定执著的爱情誓言。

这誓言有用吗?男子若移情了,再多的誓言也是无可挽回的,这只是女子自己的痴绝罢了。

纤细的菟丝草,坚贞的女人心。

只是菟丝草的生长有一定的时候,夫妻相聚也应当有恰当的时间,既然已经订了婚约,就应该早一些来迎娶。

因为从下定到成婚的路上,实在有太多无可预知的险阻。最终,能不能终成眷属,也实在是有太多的不确定。

这让我想到《红楼梦》中的尤三姐和柳湘莲。

尤三姐与柳湘莲有缘无分,《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说,尤三姐初见柳湘莲是五年前老娘在家里做生日,她们姐妹一起去拜寿,老娘家里请了一起串客,估计是旧时戏子吧,一个扮演小生的,就是柳湘莲,从第一次看见柳湘莲,尤三姐就认定了他。

她说:“这人一年不来,她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长斋念佛,以了今生。”

这话说得非但痴,且绝,丝毫没有回旋的余地。一生,就等这么一个人。

而这个被尤三姐认定的柳湘莲却一无所知,他惹了事,逃走了。

尤二姐跟贾琏说起这事的时候,贾琏也没料到他恰好就会在大街上遇到柳湘莲,柳湘莲虽冷面冷心,所求的却是人间绝色。

这三姐,也自然是古今无二的绝色,《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琏的小厮兴儿说:“姓林,小名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小姨不差什么。”可见三姐的标致。

贾琏给尤三姐提亲,柳湘莲满口答应,解下了身上的鸳鸯剑以作定礼。这便算是“与君为新婚”了。

尤三姐收到这把鸳鸯剑,终于等到了要嫁的人,可以嫁给要嫁的人,自然喜不自禁,挂在自己的床头,日夜玩赏,等待情郎来迎娶。

可是,她等到的不是柳湘莲的花轿。这柳湘莲不放心,去向宝玉打听尤三姐的底细,这本也是他的郑重之处,无可厚非。奈何,偏连宝玉这样颖慧通透的人,也没有看出尤三姐的女儿本性,对她的认知也是误解。

柳湘莲听说,她是东府贾珍和贾琏的小姨子,立马后悔,说:“你们东府除了那对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

他去找贾琏退婚,偏三姐听得真真切切的,她不堪受辱。古时,女子订婚又被退婚,实在是奇耻大辱,她假意将鸳鸯剑归还柳湘莲,一边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出,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曹雪芹悲叹: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难再扶。

其实,柳湘莲纵然风流俊俏,可尤三姐身边岂无俊男?心理学上探究,暗恋和单相思的浓烈期限不过半年。可是,尤三姐却痴了五年,痴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结局。尤三姐之所以如此认定柳湘莲,实在是因为她早已经看穿了他冷面背后的骄傲、执著和坚定。她爱的正是他的这颗心。

他退婚,她知道,她无法扭转他的心意,也不能让自己爱了五年的他明白她的心,那便唯有一死,以死明志,与其活着被深爱的人遗弃,不如死了,让心爱的人明白。

死了,她也是不舍柳湘莲的。

她的魂魄最后来跟他道别,哀哀道:“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面冷心,妾以死报此痴情……”

奈何,玉人已逝,再多的悔恨也无益了,柳湘莲用那把鸳鸯剑断了自己的三千烦恼丝,飘然出家。从此,尘世再无柳湘莲,情天恨海,无须再去填平了。

从订婚到退婚的路,尤三姐走得太短了,太恨了!以至于读到《红楼梦》此处,我们都不禁扼腕垂泪,怪柳湘莲,怪宝玉,怪东府,也无奈,世事到底,就是如此的诡谲难测,谁都没错,错的是老天。

天若有情天亦老。

被退婚而刚烈地自杀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女子被退婚后,便成了一生的暗伤。

譬如民国才女吕碧城,十二岁时就写了一首词:

 

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

把无限时恨,都消樽里。君未知?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

浸把木兰花,谈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毫兴,写入丹青闲寄。

 

当时的“诗论大家”樊增祥读罢此词,惊讶得说不出话,一则此词竟然出自十二岁女孩之手,二则词中的“夜雨谈兵,春风说剑”竟如此荡气回肠,胸襟不俗!

她是民国风华绝代的第一奇女子,所写的《浪淘沙》: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樊增祥批曰:漱玉犹当避席。是说李清照的漱玉词都赶不上,这当然是一家之言,但也可见,此女才华横溢。

九岁的时候,她便与同邑一汪姓乡绅之子订婚。但十三岁那一年,她的父亲忽然病逝,家道衰落,家中又无男丁,所以家中全部财产都被族人霸占,并唆使匪徒把她的母亲给幽禁了。

突然遭此变故,姐妹们都乱作一团,哀告无门,可小小年纪的吕碧城却淡定沉着,她给父亲生前的朋友和学生写信,四处求援,其中包括时任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的樊增祥。

家庭的危难,瞬时便解了,一个十三岁女孩的镇定聪慧救了母亲和全家。

可是,这些事却传到了汪乡绅的耳中,想到此女如此能干,小小年纪能量非凡,将来做了儿媳,必是难以管教,怕不能老老实实相夫教子。于是,提出了退婚。

当时的吕家门衰祚薄,势单力孤,只能是被动接受。可是,一个女子被退婚,便成了乡里的笑谈和一生的奇耻大辱,这在吕碧城心里刻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痕。

一辈子,她再也没有订过婚,也没有结婚。她曾经戏说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又太年轻,其实,汪精卫和她是同年的,和英敛之之间,虽惺惺相惜,但也是发乎情止于礼。固然是她眼光太高,希望能够有文学上心意相通的伴侣,但潜意识里,年少被退婚的阴影一直都在,也许,对婚姻,她一直有着惧怕和隐痛。

最后,她皈依了佛门,六十一岁死的时候,她遗命让人将自己火化,将骨灰和面为丸,投入南中国海。

一代才女、奇女,化作了飞灰,一辈子未能等到来接自己的花轿,未有知音人给她画眉,这人生,怎么说也是寂寞无比的。

而十九首里和女子订婚的男子,是“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千里”可见男方所隔甚远,隔着山陂,“悠悠”两个字很妙,既有遥远之意,也包含着忧伤的意味。

相隔那么远,世道那么乱,这遥远的距离,不能不是心中的担忧。很多未知的变故都会等在途中,猝不及防地出现。

所以,才会有“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的句子,相思让人老,为什么你的轩车还不来接我呢?

一个“老”字里,既有岁月蹉跎青春易逝的感伤,也有相思憔悴,苦不堪言的折磨,她希望,迎亲的花车早一点来到,从此“东园桃树西园柳,今日移向一处栽”。

既然已经订婚,结婚是早晚的事,再加之此前并无关于订婚的两个人感情甚笃的渲染,也就是普普通通的订婚,更何况相距那么远,应该也不会有太多的交往,甚至恐怕相见也很少,为什么这个女子这么迫切地期望男方早日来迎娶呢?

仅仅是因为,自己是柔弱孤独地生长在山谷里的野竹吗?仅仅是因为,自己是需要攀附的菟丝草渴望和女萝相缠绕吗?恐怕不仅是这样,我想,身在末世的人,可能更知道青春短暂、人世无常,去抓住能够抓住的东西,去及时享受眼前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别的,谁知道呢?

谁知道,今日之后,是欢聚还是离别,今日之后,是相守还是孤单,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就在今日,就在今时,让我赶快做你的新娘,抱我在你的怀里,让我能够感受你爱情的温度。那么,即使今日之后,会有分离,会有无常,至少,我们还曾经在今日里,有过欢娱,有过相守,有过你,有过我,有过爱。

我想,这才应该是这个女子怨怪男方迟迟不来迎娶的缘由。

这是末世里飘摇难以把握的痛,是对未来茫然不可确信的伤,今日不知明日事,为什么不在今日享尽人间一切的欢爱和聚首?

比起前六句的比拟,中间这四句的铺陈,更见末世里一个柔弱女子的性情。

接下来又是四句比拟,很精彩的比拟。

我暗自嗟伤:那蕙草和兰草的花,含苞待放,光彩照人,楚楚可怜,如果,要采花,就趁着此时吧,如果,过时而不采,就会随着秋草而凋零枯萎了。

她把蕙草和兰草的花比作自己,希望男方在自己最美丽的时候,赶紧来迎娶,倘若世事蹉跎,自己也会红颜零落了。

屈原不也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吗?草木零落,美人迟暮,这都是无比遗憾的事,乱世里,那么多的变数啊,那么多的错过啊,为什么不能及时伸手去握住刚刚可以采摘的那朵娇花?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个句子,很亲切很熟悉,因为唐代有个女子,叫杜秋娘,她就曾经写过“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一个一生都很精彩的女人,她便是枝头那朵盛开的花,在最美的时候,曾经被郑重地折下过。

她是润州人,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然出身微贱,却自小灵慧秀美,占尽了江南的秀媚,能歌善舞,还会写诗填词作曲,后来沦为歌妓,却也风靡江南。

十五岁时,她的艳名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便以重金买入府中。小小年纪的杜秋娘,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埋没风尘,于是,她自己填词谱曲,作了一首《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一次家宴上,红娥笙歌,袖底香风,她动情地唱起这首自度曲,让李锜听得入了迷。他已近暮年,年少时光不经意间远去,奈何自己仍有雄心未泯,看着如花美人,他仿佛觉得还可以抓住青春的尾巴,人生似乎还可以有一次纵情的沉醉。他轻轻扶起这个美人,纳为自己的侍妾,从此,老夫少妻,有了许多甜美的时光。

到了唐宪宗的时代,宪宗极力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使得李锜很不满,举兵反叛,很快就兵败被杀。作为乱臣家眷,秋娘被没入宫中为奴。似乎,李锜的这一折花,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

可是,世事是诡谲的云海烟波,许多的落魄不过是一场刻意的埋伏。

在宫中,她仍然是歌舞伎,仍然是一曲《金缕衣》,这一次,打动的是帝王的心,他被这首曲子深深地感染,想世间万千繁华,抵不过对青春美人的一个“惜”字。她被封为秋妃,成了宪宗最宠爱的妃子,她原是郊野的一朵野花,飘零无着,宪宗这一折,从此,玉瓶琼液,养在深宫,成了富贵娇花。

宪宗年轻气盛,浮躁性急,自从有了秋妃,方收敛了性情,与她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秋妃成了他得力的助手,有了她,国事也不再冗繁乏味了。两个人,过了十多年同心协力的日子,直到元和十五年,宪宗不明不白死在宫中。

之后,又接连有穆宗、敬宗的暴亡,聪慧的秋妃知道,那是宦官所为,宰相宋申锡密谋除掉宦官,立自己负责教养的皇子李凑登基,可是,事情还是败露了,李凑被贬为庶民,杜秋娘也被削籍为民。

她的“折花”岁月,不长也不短,她该是庆幸的,在她作为一个女人如花盛放的时候,她遇到了两个爱花惜花的人,毫不犹疑地折下她这朵女人花,使她的人生没有太过苍白。

那么,十九首里的这个女子,会不会这么幸运,她已成婚约的夫君,会不会早点来折下她这朵含苞待放的花呢?

这是那个女子的疑惧,她婉转纤细的心思惹人生怜,可是,读诗的我们也和那个女子一样,无法也不敢确信。毕竟,那是一个飘摇的末世,许多的未来都是无法期许的,许多的结局都是无法确定的。

那个女子在柔肠千转之后,选择了一种坚信。

这,也很无奈,只能这样来安慰自己。人活着,总是要有希望在的,总是要有所确信的。即使是在末世,人还是愿意在许多寂寞失意之后选择一种美好,这也是本能吧。

她想:你一定会信守承诺坚贞不渝,一定会来迎娶我,我所能够做的,就只是,守着相思,苦苦地盼着你等着你!

与其独自怨伤,还不如选择坚信。

到了最后,总有一些等待会圆满的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