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陆 正话反说

表达与倾听(上下册) 作者:


陆 正话反说

1.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

文公之时,宰臣上炙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之曰:“女欲寡人之哽耶,奚为以发绕炙?”宰人顿首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砥刀,利犹干将也,切肉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锥贯脔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肉尽赤红,炙熟而发不焦,臣之罪三也。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

一曰:晋平公觞客,少庶子进炙而发绕之。平公趣杀炮人,毋有反令。炮人呼天曰:“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平公曰:“何谓也?”对曰:“臣刀之利,风靡骨断而发不断,是臣之一死也;桑炭炙之,肉红白而发不焦,是臣之二死也;炙熟,又重睫而视之,发绕炙而目不见,是臣之三死也。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杀臣不亦蚤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在被人陷害、命悬一线的紧急关头,雄辩的厨师采用正话反说来陈述自己的冤枉,通过指出其中的不可能来引起晋文公的警觉,从而救了自己一命。这位厨师的机智,显见得不亚于朝堂之上众多衣紫腰金、饱读诗书的官员。

2.我笑句践也

荆令公子将伐陈。丈人送之曰:“晋强,不可不慎也。”公子曰:“丈人奚忧?吾为丈人破晋。”丈人曰:“可。吾方庐陈南门之外。”公子曰:“是何也?”曰:“我笑句践也,为人之如是其易也,己独何为密密十年难乎?”(《韩非子·说林下》)

——劝说一个过于自信的人,最好的办法不是直言相劝,而是正话反说。韩非子笔下的战国丈人劝说公孙朝不要轻敌时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3.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晏婴劝谏齐景公戒酒的说辞堪称一绝。齐景公连续饮酒七天七夜,还不肯停止,于是大夫弦章前来,以死劝谏,而齐景公置若罔闻。在齐景公将弦章劝谏时讲的话说给相国晏婴听时,晏婴不动声色,正话反说,竟然让齐景公自己废酒不饮。

品味一下晏婴的话很有意思:“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这是在歌颂赞美齐景公呢,还是在讽喻规劝齐景公呢?正话反说有时候比直言劝谏更能引起倾听者的注意力,因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大夫弦章的直言苦谏,齐景公是当作笑话废话来听的;对于相国晏婴的正话反说,齐景公不仅立刻听了进去,而且马上见诸行动。

4.正话反说谏景公

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晏子春秋·外篇第七》)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婴,称得上是官场上的英雄和名士。且看他劝谏齐景公因为一只鸟飞跑了而要杀养鸟的官员:听说齐景公要为一只鸟杀人后,晏婴没有和齐景公争执,只是请求准许他当面数落养鸟人烛邹的三桩罪过。齐景公没有理由不准,于是晏婴便数落起来。三桩罪中,第一条讲烛邹负责养鸟而鸟逃亡,职责所在,难辞其咎;第二条、第三条实际上都是正话反说,不仅把齐景公的冲动说成是烛邹使然,而且责备烛邹让齐景公落了个重鸟而轻士的坏名声。

会说话有时候远比金钱管用。晏婴的一席话,句句都是在责备烛邹,却让齐景公感到了极大的不自在。接下来,晏婴请求齐景公杀烛邹,实际上就是请求齐景公收回成命的同义语。到了这个分上,齐景公自然也就消了怒火,烛邹的项上人头也就保住了。

5.齐晏子二桃杀三士

公孙捷遂与田开疆、古冶子结为兄弟,自号“齐邦三杰”。挟功恃勇,口出大言,凌铄闾里,简慢公卿。在景公面前,尝以尔我相称,全无礼体。景公惜其才勇,亦姑容之。时朝中有个佞臣唤做梁邱据,专以先意逢迎,取悦于君。景公甚宠爱之。据内则献媚景公,以固其宠;外则结交三杰,以张其党。况其时陈无宇厚施得众,已伏移国之兆。那田开疆与陈氏是一族,异日声势相倚,为国家之患。晏婴深以为忧,每欲除之,但恐其君不听,反结了三人之怨。

忽一日,鲁昭公以不合于晋之故,欲结交于齐,亲自来朝。景公设宴相待。鲁国是叔孙婼相礼,齐国是晏婴相礼。三杰带剑,立于阶下,昂昂自若,目中无人。二君酒至半酣,晏子奏曰:“园中金桃已熟,可命荐新,为两君寿。”景公准奏,宣园吏取金桃来献。晏子奏曰:“金桃难得之物,臣当亲往监摘。”晏子领钥匙去讫。景公曰:“此桃自先公时,有东海人,以巨核来献,名曰‘万寿金桃’,出自海外度索山,亦名‘蟠桃’,植之三十余年,枝叶虽茂,花而不实。今岁结有数颗,寡人惜之,是以封锁园门。今日君侯降临,寡人不敢独享,特取来与贤君臣共之。”鲁昭公拱手称谢。少顷,晏子引著园吏,将雕盘献上。盘中堆著六枚桃子,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气扑鼻,真珍异之果也。景公问曰:“桃实止此数乎?”晏子曰:“尚有三四枚未熟,所以只摘得六枚。”景公命晏子行酒。

晏子手捧玉爵,恭进鲁侯之前,左右献上金桃,晏子致词曰:“桃实如斗,天下罕有;两君食子,千秋同寿!”鲁侯饮酒毕,取桃一枚食之,甘美非常,夸奖不已。次及景公,亦饮酒一杯,取桃食讫。景公曰:“此桃非易得之物,叔孙大夫,贤名著于四方,今又有赞礼之功,宜食一桃。”叔孙婼跪奏曰:“臣之贤,万不及相国。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其功不小。此桃宜赐相国食之,臣安敢僭?”景公曰:“既叔孙大夫推让相国,可各赐酒一杯,桃一枚。”二臣跪而领之,谢恩而起。

晏子奏曰:“盘中尚有二桃,主公可传令诸臣中,言其功深劳重者,当食此桃,以彰其贤。”景公曰:“此言甚善!”即命左右传谕,使阶下诸臣,有自信功深劳重,堪食此桃者,出班自奏,相国评功赐桃。公孙捷挺身而出,立于筵上而言曰:“昔从主公猎于桐山,力诛猛虎,其功若何?”晏子曰:“擎天保驾,功莫大焉!可赐酒一爵,食桃一枚,归于班部。”古冶子奋然便出曰:“诛虎未足为奇。吾曾斩妖鼋于黄河,使君危而复安,此功若何?”

景公曰:“此时波涛汹涌,非将军斩绝妖鼋,必至覆溺,此盖世奇功也!饮酒食桃,又何疑哉?”晏子慌忙进酒赐桃。只见田开疆撩衣破步而出曰:“吾曾奉命伐徐,斩其名将,俘甲首五百余人,徐君恐惧,致赂乞盟。郯、莒畏威,一时皆集,奉吾君为盟主,此功可以食桃乎?”晏子奏曰:“开疆之功,比于二将,更自十倍。争奈无桃可赐,赐酒一杯,以待来年。”

景公曰:“卿功最大,可惜言之太迟,以此无桃,掩其大功。”

田开疆按剑而言曰:“斩鼋打虎,小可事耳!吾跋涉千里之外,血战成功,反不能食桃,受辱于两国君臣之间,为万代耻笑,何面目立于朝廷之上耶?”言讫,挥剑自刎而死。公孙捷大惊,亦拔剑而言曰:“我等微功而食桃,田君功大,反不能食。夫取桃不让,非廉也;视人之死而不能从,非勇也。”言讫,亦自刎。古冶子奋气大呼曰:“吾三人义均骨肉,誓同生死,二人已亡,吾独苟活,于心何安?”亦自刎而亡。景公急使人止之,已无及矣。鲁昭公离席而起曰:“寡人闻三臣皆天下奇勇,可惜一朝俱尽矣。”景公闻言嘿然,变色不悦。晏婴从容进曰:“此皆吾国一勇之夫,虽有微劳,何足挂齿!”鲁侯曰:“上国如此勇将,还有几人?”晏婴对曰:“筹策庙堂,威加万里,负将相之才者数十人;若血气之勇,不过备寡君鞭策之用而已,其生死何足为齐轻重哉!”景公意始释然。晏子更进觞于两君,欢饮而散。三杰墓在荡阴里。

后汉诸葛孔明《梁父吟》,正咏其事:“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中阴谋,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者?相国齐晏子。”(《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

——晏婴二桃杀三士,不露痕迹,便达到了目的。所使用的方法,被小说家蔡东藩在《东周列国志》中大加渲染,几乎家喻户晓。而晏婴正话反说,在不知不觉中激怒了徒有匹夫之勇的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使三个罪不致死之人顷刻之际接连自刎,为齐国铲除了潜在的祸患。表达的力量,在晏婴身上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6.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

平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颜,乃趣救之。(《智品·妙品》)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春秋时期晋平公自己射不中鹌鹑,便让侍者过去活捉;鹌鹑飞走后,晋平公遂迁怒于侍者,下令将其逮起来准备处死。君主做出了如此荒唐的事情,大夫叔向(羊舌肸的字)闻之后却不慌不忙,等到晋平公征询意见的时候,他才一本正经地劝说晋平公赶快处死侍者,免得晋平公连一只鹌鹑都射不死、捉不住的消息传开后贻笑大方,丢祖先唐叔的人。叔向的话不温不火,晋平公听了脸上却挂不住,于是马上吩咐释放了无辜的侍者。

7.寡人何如君也?

魏文侯与士大夫坐,问曰:“寡人何如君也?”群臣皆曰:“君仁君也。”次至翟黄曰:“君非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对曰:“君伐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长子。臣以此知君之非仁君。”文侯大怒,而逐翟黄,黄起而出。次至任座,文侯问曰:“寡人何如君也?”任座对曰:“君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对曰:“臣闻之,其君仁,其臣直。向翟黄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文侯曰:“善。”复召翟黄,拜为上卿。(《新序·杂事一》)

——韩非子说过:君主身上的逆鳞触动不得。在劝谏的时候为了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多绕几个弯子多说一些委婉之词,甚至反面文章正面做,把批评的话讲得像是恭维话。面对魏文侯“寡人何如君也”的提问,翟黄直来直去,以事实为根据说魏文侯不是仁君,结果触动了魏文侯的逆鳞,被赶了出来;任座则顺着魏文侯的喜好说话,变着法子用仁君的标准来提醒魏文侯,结果不动声色便让魏文侯改变了对翟黄的印象。“三寸气在千般用”,大哉斯言!

8.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上述掌故中讽谏赵襄子的优莫,是一个优伶。这个人的说话艺术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不仅善于正话反说,而且善于高屋建瓴,鸟瞰全局。一句“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不惟足以使赵襄子豁然警醒,而且足以令千百年之后的读者笑爆肚皮。

9.秦韩不敢合,则王重矣

成阳君欲以韩、魏听秦,魏王弗利。白圭谓魏王曰:“王不如阴侯人说成阳君曰:‘君入秦,秦必留君,而以多割于韩矣。韩不听,秦必留君,而伐韩矣。故君不如安行求质于秦。’成阳君必不入秦,秦、韩不敢合,则王重矣。”(《战国策·魏策四·成阳君欲以韩魏听秦》)

——白圭为魏王所出的无疑是一个损招。不过这个正话反说的招数却正中魏王下怀,使他避免了当面回绝成阳君的尴尬。

10.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苏代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若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鰌,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耳;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鰌,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殽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若自忧而足,则亦之周负笼耳,何为烦大王之廷耶?昔者楚取章武,诸侯北面而朝;秦取西山,诸侯西面而朝。曩者使燕母去周室之上,则诸侯不为别马而朝矣。臣闻之,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得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臣请为王譬。昔周之上地尝有之。其丈夫官三年不归,其妻爱人。其所爱者曰:‘子之丈夫来,则且奈何乎?’其妻曰:‘勿忧也,吾已为药酒而待其来矣。’已而其丈夫果来,于是因令其妾酌药酒而进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虑曰:‘吾以此饮吾主父,则杀吾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则逐主母。与杀吾主父、逐吾主母者,宁佯踬而覆之。’于是因佯僵而仆之。其妻曰:‘为子远行来之,故为美酒,今妾奉而仆之。’其丈夫不知,缚其妾而笞之。故妾所以笞者,忠信也。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臣闻之曰:‘万乘之主,不制于人臣;十乘之家,不制于众人;匹夫徒步之士,不制于妻妾。而又况于当世之贤主乎?臣请行矣,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

——一说文中的苏代应是乃兄苏秦。不论苏代还是苏秦,劝说燕昭王的这一大段话都称得上是经世致用之言。因为战国时代儒家孔孟学说尚未占据主导地位,那些奔走于列国之间的纵横家们压根儿不把儒家的理论当回事,故而,他们批判起忠信仁义廉洁孝道来也毫无顾忌,因而也不难发现思想的火花。对话之中征引的许多典故都颇有启发意义,而从表达艺术方面来看,苏代以退为进、正话反说的手法颇为纯熟。明明是想让燕昭王继续信任重用自己,却装出一副准备走人的样子,而预祝燕昭王今后不要受制于群臣。斯情斯景,想来不觉令人哑然失笑。

11.臣切为王患之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使者过赵,赵王系之。使者曰:“秦、赵为一,而天下服矣。兹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切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战国策·燕策三·秦并赵》)

——秦国和赵国联合并让赵国进攻燕国,燕国因此而处于危急之中。而这位临危受命的燕国使者奔走于赵国和秦国之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竟然成功地挑拨了秦国和赵国刚刚结成的同盟关系,而将秦国拉了过来。品味这位使者所言,其所使用的招数在战国时期既是司空见惯的动之以利害的方式,同时又似乎多了几许真诚和恳切。人心难测又可测,世事难料复可料,于此可见一斑。

12.商咄不若吾子矣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庄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钩殶者战,以黄金殶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掘。”鲁人可谓外有重矣。(《吕氏春秋·有始览》)

——商咄是战国时人们公认的美男子。有位鲁国人自己儿子长得奇丑无比,见过商咄以后,回来却对邻居说,商咄长得没有他儿子好看。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按照《庄子》的分析,是外有所重。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则是因为心里有鬼,故而才瞪着眼睛说瞎话。

13.不敢笑陛下,实笑彭祖面长

汉武帝对群臣云:“相书云:‘鼻下人中长一寸,年百岁。’”东方朔大笑。有司奏不敬。朔免冠云:“不敢笑陛下,实笑彭祖面长。”帝问之。朔曰:“彭祖年八百。果如陛下言,则彭祖人中长八寸,面长一丈余矣。”帝亦大笑。(《古今谭概·塞语部》)

——东方朔的确是古代数一数二的语言大师,为了证明相书所言的荒谬,竟然为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彭祖脸太长而发笑。君主们的心理就是如此奇怪,引经据典一本正经地劝谏了无用处,几句看似荒诞不经的玩笑话,却能令其豁然醒悟。

14.诸葛亮用智激周瑜

至晚,人报鲁子敬引孔明来拜。瑜出中门迎入。叙礼毕,分宾主而坐。肃先问瑜曰:“今曹操驱众南侵,和与战二策,主公不能决,一听于将军。将军之意若何?”瑜曰:“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鲁肃愕然曰:“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弃于他人?伯符遗言,外事付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全国家,为泰山之靠,奈何从懦夫之议耶?”瑜曰:“江东六郡,主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耳。”肃曰:“不然。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操未必便能得志也。”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瑜曰:“先生何故哂笑?”孔明曰:“亮不笑别人,笑子敬不识时务耳。”肃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识时务?”孔明曰:“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瑜曰:“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肃曰:“孔明,你也如何说此?”孔明曰:“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对敌。今数人皆被操灭,天下无人矣。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鲁肃大怒曰:“汝教吾主屈膝受辱于国贼乎!”

孔明曰:“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曰:“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瑜又问:“果用何二人?”孔明曰:“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瑜曰:“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瑜曰:“此赋公能记否?”孔明曰:“吾爱其文华美,尝窃记之。”瑜曰:“试请一诵。”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云: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瑜曰:“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孔明曰:“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瑜曰:“来日入见主公,便议起兵。”孔明与鲁肃辞出,相别而去。(《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诸葛亮用智激周瑜,是促成孙刘联合抗曹的一个小插曲,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神来之笔将其演绎到了极致。虽然是小说家言,因为字字传神,故而百读不厌。

诸葛亮激怒周瑜的方法很简单:揣着明白装糊涂。明明是来说服东吴联手抗曹的,却在周瑜、鲁肃争论不休时作壁上观,批评鲁肃不识时务;明明知道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夫人,却故意曲解《铜雀台赋》的词句,说曹操兴兵伐吴意在索取“二乔”;明明知道周瑜是主战派,却建议东吴将“二乔”送与曹操,休兵罢战。如此正话反说,果然大奏奇效。心高气傲的周瑜经此一激,怒发冲冠,说服孙权决议抗曹,促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15.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

周瑜分拨已定,使人请孔明议事。孔明至中军帐,叙礼毕,瑜曰:“昔曹操兵少,袁绍兵多,而操反胜绍者,因用许攸之谋,先断乌巢之粮也。今操兵八十三万,我兵只五六万,安能拒之?亦必须先断操之粮,然后可破。我已探知操军粮草,俱屯于聚铁山。先生久居汉上,熟知地理。敢烦先生与关、张、子龙辈——吾亦助兵千人——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彼此各为主人之事,幸勿推调。”孔明暗思:“此因说我不动,设计害我。我若推调,必为所笑。不如应之,别有计议。”乃欣然领诺。瑜大喜。孔明辞出。鲁肃密谓瑜曰:“公使孔明劫粮,是何意见?”瑜曰:“吾欲杀孔明,恐惹人笑,故借曹操之手杀之,以绝后患耳。”肃闻言,乃往见孔明,看他知也不知。只见孔明略无难色,整点军马要行。肃不忍,以言挑之曰:“先生此去可成功否?”孔明笑曰:“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肃曰:“吾与公瑾何谓一能?”孔明曰:“吾闻江南小儿谣言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公等于陆地但能伏路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

肃乃以此言告知周瑜。瑜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肃又将此言告孔明。孔明笑曰:“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耳。吾故以片言戏之,公瑾便容纳不下。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吴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成;如各相谋害,大事休矣。操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公瑾若去,必为所擒。今只当先决水战,挫动北军锐气,别寻妙计破之。望子敬善言以告公瑾为幸。”鲁肃遂连夜回见周瑜,备述孔明之言。瑜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肃曰:“今用人之际,望以国家为重。且待破曹之后,图之未晚。”瑜然其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赤壁鏖战前夕,东吴主帅周瑜对刘备的谋士诸葛亮极为赏识,想拉拢到东吴来,拉拢不成,便滋生杀害之心,企图借曹军之手杀死诸葛亮。诸葛亮对周瑜的用意心知肚明,但为了联合抗曹之大局,又不能公然违抗周瑜的军令,于是在鲁肃面前便借用江南童谣“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挖苦周瑜不善陆战。心高气傲的周瑜果然中计,负气任性,不让诸葛亮前去伏击曹军粮道,而要自己亲自前去。此时,讲政治顾大局的诸葛亮才向鲁肃把话挑明,指出伏击曹军粮道之计断不可取,并劝周瑜不要前去冒险,而应扬长避短,在水战中设法与曹军一决高下。

在当时极其特殊的情势之下,诸葛亮的处境极其危险,稍一不慎,就会白白送了性命。故而,他才采取特殊的策略,迂回曲折委婉地劝告周瑜和鲁肃以大局为重。因为诸葛亮说话时多绕了几个弯弯,便让周瑜主动收回成命,而使得孙刘联手抗曹的赤壁之战大获全胜。

16.诸葛亮智激关云长

孔明便与玄德、刘琦升帐坐定,谓赵云曰:“子龙可带三千军马,渡江径取乌林小路,拣树木芦苇密处埋伏。今夜四更已后,曹操必然从那条路奔走。等他军马过,就半中间放起火来。虽然不杀他尽绝,也杀一半。”云曰:“乌林有两条路:一条通南郡,一条取荆州。不知向那条路来?”孔明曰:“南郡势迫,曹操不敢往;必来荆州,然后大军投许昌而去。”云领计去了。又唤张飞曰:“翼德可领三千兵渡江,截断彝陵这条路,去葫芦谷口埋伏。曹操不敢走南彝陵,必望北彝陵去。来日雨过,必然来埋锅造饭。只看烟起,便就山边放起火来。虽然不捉得曹操,翼德这场功料也不小。”飞领计去了。又唤糜竺、糜芳、刘封三人各驾船只,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三人领计去了。孔明起身,谓公子刘琦曰:“武昌一望之地。最为紧要。公子便请回,率领所部之兵,陈于岸口。操一败必有逃来者,就而擒之,却不可轻离城郭。”刘琦便辞玄德、孔明去了。孔明谓玄德曰:“主公可于樊口屯兵,凭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

时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云长曰:“有何违碍?愿即见谕。”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云长曰:“军师好心多!当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过他了。今日撞见,岂肯放过!”孔明曰:“倘若放了时,却如何?”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云长曰:“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曰:“我亦与你军令状。”云长大喜。孔明曰:“云长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云长曰:“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孔明笑曰:“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将军休得容情。”云长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并五百校刀手,投华容道埋伏去了。(《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道,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虚构典故。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讲述这个故事意在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从表达和倾听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同时是在写诸葛亮如何使用激将法让关羽这个心高气傲地位特殊的刘备的结义兄弟俯首听命。诸葛亮本来是想让关羽前往华容道上截击曹操的,但是在分派了赵云、张飞、糜竺、糜芳、刘封、刘琦一干人等任务以后,对站在身边的关羽却不置一顾。在关羽忍耐不住发问时,诸葛亮又欲擒故纵,说是担心关羽完不成在华容道上截击曹操的使命。直到关羽主动要求立下军令状以后,诸葛亮才分派了他这个差事。诸葛亮说话的口吻、分寸,委实令人心生敬意,钦佩莫名。

17.请将须行激将法

玄德闻知,请军师商议。孔明聚众将于堂上,问曰:“今葭萌关紧急,必须阆中取翼德,方可退张郃也。”法正曰:“今翼德兵屯瓦口,镇守阆中,亦是紧要之地,不可取回。帐中诸将内选一人去破张郃。”孔明笑曰:“张郃乃魏之名将,非等闲可及。除非翼德,无人可当。”忽一人厉声而出曰:“军师何轻视众人耶!吾虽不才,愿斩张郃首级,献于麾下。”众视之,乃老将黄忠也。孔明曰:“汉升虽勇,争奈年老,恐非张郃对手。”忠听了,白发倒竖而言曰:“某虽老,两臂尚开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足敌张郃匹夫耶!”孔明曰:“将军年近七十,如何不老?”忠趋步下堂,取架上大刀,轮动如飞;壁上硬弓,连拽折两张。孔明曰:“将军要去,谁为副将?”忠曰:“老将严颜,可同我去。但有疏虞,先纳下这白头。”玄德大喜,即时令严颜、黄忠去与张郃交战。赵云谏曰:“今张郃亲犯葭萌关,军师休为儿戏。若葭萌一失,益州危矣。何故以二老将当此大敌乎?”孔明曰:“汝以二人老迈,不能成事,吾料汉中必于此二人手内可得。”赵云等各各哂笑而退。

……玄德大军出葭萌关下营,召黄忠、严颜到寨,厚赏之。玄德曰:“人皆言将军老矣,惟军师独知将军之能。今果立奇功。但今汉中定军山,乃南郑保障,粮草积聚之所;若得定军山,阳平一路,无足忧矣。将军还敢取定军山否?”黄忠慨然应诺,便要领兵前去。孔明急止之曰:“老将军虽然英勇,然夏侯渊非张郃之比也。渊深通韬略,善晓兵机,曹操倚之为西凉藩蔽:先曾屯兵长安,拒马孟起;今又屯兵汉中。操不托他人,而独托渊者,以渊有将才也。今将军虽胜张郃,未卜能胜夏侯渊。吾欲酌量着一人去荆州,替回关将军来,方可敌之。”忠奋然答曰:“昔廉颇年八十,尚食斗米、肉十斤,诸侯畏其勇,不敢侵犯赵界,何况黄忠未及七十乎?军师言吾老,吾今并不用副将,只将本部兵三千人去,立斩夏侯渊首级,纳于麾下。”孔明再三不容。黄忠只是要去。孔明曰:“既将军要去,吾使一人为监军同去,若何?”正是:请将须行激将法,少年不若老年人。(《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在刘备攻打西川的征途上,老将黄忠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照《三国演义》中的叙述,黄忠之所以能够勇败张郃智取天荡山、斩夏侯渊巧夺定军山,都和军师诸葛亮使用激将法有关。“汉升虽勇,争奈年老,恐非张郃对手”;“今将军虽胜张郃,未卜能胜夏侯渊。吾欲酌量着一人去荆州,替回关将军来,方可敌之。”诸葛亮两次皆是使用激将法,巧妙地激怒黄忠,从而使其奋勇向前,与曹魏名将张郃、夏侯渊斗智斗力,接连取得了胜利,不仅令曹军惊恐万状,而且令刘备麾下的大将们惊讶不已。有道是“请将不如激将”,在使用激将法方面,诸葛亮的表达艺术可谓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

18.叩洪钟伐雷鼓而识其音响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陲,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世说新语·言语》)

——司马德操(司马徽)、庞士元(庞统)都是东汉末年知名隐士,庞统后来出山入仕做了刘备的军师,司马德操则始终隐居山野之间,不肯闻达于诸侯。据《世说新语》所载,这两位高人初次相识,便演绎了一场令人眼晕的喜剧。庞士元通过正话反说来试探司马德操,却引出了司马德操先生蕴蓄在胸中已久的人生价值观。“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庞士元欣赏洪钟大吕之音响的方式果然新颖之至。

19.君方到并州?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懿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懿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向爽等垂泣曰:“太傅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故爽等不复设备。(《资治通鉴》卷七十五)

爽等令胜辞宣王,并伺察焉。宣王见胜,胜自陈无他功劳,横蒙特恩,当为本州,诣閤拜辞,不悟加恩,得蒙引见。宣王令两婢侍边,持衣,衣落;复上指口,言渴欲饮,婢进粥,宣王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胸。胜愍然,为之涕泣,为宣王曰:“今主上尚幼,天下恃赖明公。然众情谓明公方旧风疾发,何意尊体乃尔!”宣王徐更宽言,才令气息相属,说:“年老沉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善为之,恐不复相见,如何!”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也。”宣王乃复阳为昏谬,曰:“君方到并州,努力自爱!”错乱其辞,状如荒语。胜复曰:“当忝荆州,非并州也。”宣王乃若微悟者,谓胜曰:“懿年老,意荒忽,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刺史,盛德壮烈,好建功勋。今当与君别,自顾气力转危,后必不更会,因欲自力,设簿主人,生死共别。令师、昭兄弟结君为友,不可相舍去,副懿区区之心。”因流涕哽咽。胜也长叹,答曰:“辄当承教,须待敕命。”胜辞出,与爽等相见,说:“太傅语言错误,口不摄杯,指南为北。又云吾当作并州,吾答言当还为荆州,非并州也。徐徐与语,有识人时,乃知当还为荆州耳。又欲设主人祖送。不可舍去,宜须待之。”更向爽等垂泪云:“太傅患不可复济,令人怆然。”(《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裴注引《魏末传》)

——司马懿装病骗曹爽的故事尽人皆知而又百读不厌。正始九年(248年)冬,曹魏大将军曹爽尽管已经大权在握,早已将司马懿投闲置散,但心中依旧放心不下。为了侦察司马懿这条老狐狸的真实情形,遂派心腹李胜以外任荆州刺史为由,前往司马懿府中探望。司马懿将计就计,通过装疯卖傻,欺骗李胜,进而欺骗了曹爽,使本来已经十分渺茫的希望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于是,长期以病重为由闭门不出的司马懿,终于抓住了反手一搏的时机,为取代曹魏政权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0.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

——蜀汉后主刘禅在世人眼中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他与司马昭之间的这番对话,也被人们传为笑谈。其实,如果换个角度,从刘禅国破家亡后力图自保来看问题,他的“此间乐,不思蜀”,未尝不是一种很高明的正话反说。在渐行渐远的历史陈迹中,亡国之君鲜有能活到自然老死的,刘禅却是个例外。究竟是因为他真的是个白痴的缘故,还是因为他懂得怎样才能自我保全,反正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这个或许是正话反说的典故。

21.官禁贵人,而汝亦被拘耶?

晋元帝叔父东安王繇,为成都王颖所害,惧祸及,潜出奔。至河阳,为津吏所止。从者宗典后至,以马鞭拂之,谓曰:“舍长,官禁贵人,而汝亦被拘耶?”因大笑。由是得释。

宇文泰与侯景战,泰马中流矢,惊逸,泰坠地。东魏兵及之,左右皆散,李穆下马,以策击泰背,骂之曰:“笼冻军士,尔曹主何在?”追者不疑是贵人,因舍而过。穆以马授泰,与之俱逸。

王廞之败,沙门昙永匿其幼子华,使提衣幞自随。津逻疑之,昙永呵华曰:“奴子何不速行!”捶之数十,由是得免。(《智囊全集·捷智部·灵变》)

——冯梦龙将以上三则故事收编在一起,无疑是因为三个故事的情节言语极其相似。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西晋时从者宗典如何救主人晋元帝司马睿,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南北朝时部下李穆如何救主人西魏大将军宇文泰,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晋和尚昙永如何救王廞(宰相王导的后人)的儿子王华。宗典、李穆、和尚昙永所使用的方法如出一辙,都是正话反说,巧妙地掩饰主人的真实身份,进而使他们侥幸漏网。“舍长,官禁贵人,而汝亦被拘耶?”“笼冻军士,尔曹主何在?”“奴子何不速行!”由此看来,正话反说的表达方式实在是一种大智慧。

22.猪今日未应死

时废帝狂悖无道,诛害群公,忌惮诸父,并囚之殿内,殴捶凌曳,无复人理。休仁及太宗、山阳王休祐,形体并肥壮,帝乃以竹笼盛而称之,以太宗尤肥,号为“猪王”,号休仁为“杀王”,休祐为“贼王”。以三王年长,尤所畏惮,故常录以自近,不离左右。东海王祎凡劣,号为“驴王”;桂阳王休范、巴陵王休若年少,故并得从容。尝以木槽盛饭,内诸杂食,搅令和合,掘地为坑阱,实之以泥水,裸太宗内坑中,和槽食置前,令太宗以口就槽中食,用之为欢笑。欲害太宗及休仁、休祐前后以十数,休仁多计数,每以笑调佞谀悦之,故得推迁。常于休仁前使左右淫逼休仁所生杨太妃,左右并不得已顺命,以至右卫将军刘道隆,道隆欢以奉旨,尽诸丑状。时廷尉刘矇妾孕,临月,迎入后宫,冀其生男,欲立为太子。太宗尝忤旨,帝怒,乃裸之,缚其手脚,以杖贯手脚内,使人担付太官,曰:“即日屠猪。”休仁笑谓帝曰:“猪今日未应死。”帝问其故,休仁曰:“待皇太子生,杀猪取其肝肺。”帝意乃解,曰:“且付廷尉。”一宿出之。(《宋书·文九王列传·始安王休仁》)

——为求活命,不惜自污,古来多有,以兹为甚。

23.小子望我杀以成名,我终不成尔名!

齐文宣晚年留情沉湎,肆行淫暴。或袒露形体,涂傅粉黛,游行市肆。或使刘桃枝、崔季舒负之而行,担胡鼓而拍之,歌讴不息。或持牟槊游行市廛,问妇人曰:“天子何如?”答曰:“颠颠痴痴,何成天子?”遂杀之。裴谒之好直谏,文宣临以白刃,颜色不变。帝曰:“痴汉何敢尔?”杨愔曰:“彼望陛下杀以取后世名耳!”帝投刃叹曰:“小子望我杀以成名,我终不成尔名!”(《古今谭概·痴绝部》)

——对于不可理喻之人,直来直去的劝谏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智慧的北齐宰相杨愔审时度势,正面文章反面做,结果却歪打正着,救了裴谒之一命。究其原因无他,乃是因为其混账主人奉行逆向思维的逻辑:“小子望我杀以成名,我终不成尔名!”

24.此殿炀帝之所为邪?

秋,七月,庚申,王世充行台王弘烈、王泰、左仆射豆卢行褒、右仆射苏世长以襄州来降。上与行褒、世长皆有旧,先是,屡以书招之,行褒辄杀使者;既至长安,上诛行褒而责世长。世长曰:“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陛下既得之矣,岂可复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乎!”上笑而释之,以为谏议大夫。尝从校猎高陵,大获禽兽,上顾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游猎,薄废万机,不满十旬,未足为乐!”上变色,既而笑曰:“狂态复发邪?”对曰:“于臣则狂,于陛下甚忠。”尝侍宴披香殿,酒酣,谓上曰:“此殿炀帝之所为邪?”上曰:“卿谏似直而实多诈,岂不知此殿朕所为,而谓之炀帝乎?”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其华侈如倾宫、鹿台,非兴王之所为故也。若陛下为之,诚非所宜。臣昔侍陛下于武功,见所居宅仅庇风雨,当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宫室,已极侈矣,而又增之,将何以矫其失乎?”上深然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能听进逆耳诤言的皇帝,而谏议大夫苏世长的劝谏尤有趣味。要劝谏李世民不应以狩猎为乐,却说“陛下游猎,薄废万机,不满十旬,未足为乐”;要劝谏李世民不要大兴土木,却明知故问,“此殿炀帝之所为邪?”如此诙谐劝谏,自然要胜过呆板乏味的直言相谏。

25.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

太后尝命朝贵宴集,易之兄弟皆位在宋璟上。易之素惮璟,欲悦其意,虚位揖之曰:“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璟曰:“才劣位卑,张卿以为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郑杲谓璟曰:“中丞奈何卿五郎?”璟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足下非张卿家奴,何郎之有!”举坐悚惕。时自武三思以下,皆谨事易之兄弟,璟独不为之礼。诸张积怒,常欲中伤之;太后知之,故得免。(《资治通鉴》卷二百七)

——上面这个故事两处引人注目:一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在女皇宴请官员时特意请宋璟坐上座,宋璟正话反说:“才劣位卑,张卿以为第一,何也?”二是因为宋璟称张易之为卿,而没有称其为郎(五郎、六郎是人们对女皇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的尊称),天官侍郎郑杲马上提出质疑,宋璟不假思索的回答如雷贯耳:“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足下非张卿家奴,何郎之有!”一则正话反说,一则争锋相对,足以彰显宋璟的刚直不阿的鲜明个性。

26.上为戏何虐也!

又有罗思远,能自隐。帝学,不肯尽其术,试自隐,常余衣带,及思远共试,则验。厚锡金帛,然卒不得。帝怒,裹以幞,压杀之。数日,有中使者自蜀还,逢思远驾而西,笑曰:“上为戏何虐也!”(《新唐书·方技列传·罗思远》)

——术士罗思远会隐身术,唐明皇李隆基因学不会而怀疑罗思远不肯倾心相授,盛怒之下下令埋杀了罗思远。不料,数日之后,有人在四川见到罗思远西行而去,还丢下一句“上为戏何虐也!”罗思远正话反说的表达艺术,不能不令人佩服。

27.京杲应死久矣!

德宗立,散骑常侍张涉以赃得罪,帝怒不赦。涉故侍读东宫者,忠臣曰:“陛下贵为天子,先生以乏财触法,非过也。”帝意解,免涉归田里。湖南观察使辛京杲私怒部曲,杀之,有司劾当死。忠臣曰:“京杲应死久矣!”帝问故,对曰:“京杲诸父战某所死,兄弟战某所死,渠从行独得存,以故知之。”帝凄然悟,释之,下除王傅。(《新唐书·叛臣列传下·李忠臣》)

——正话反说往往能收到直言相劝所收不到的效果,李忠臣运用这方式进行劝谏,救了张涉和辛京杲的性命,即是一例。

28.汝为县令,汝罪当死

唐庄宗好猎,践民田,中牟令当马切谏。庄宗怒,叱出,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追令,前,责之曰:“汝为县令,奈何纵民稼穑以供赋税?何不饥汝民而空其地,以备天子之驰驱?汝罪当死。”因请亟行刑。庄宗悟,笑释之。(《正经·礼帙·讽喻》)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新五代史·伶官传》)

——为了营救中牟县令的性命,伶人敬新磨利用自己的特殊角色,将严肃重大的事情戏剧化,反而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让唐庄宗意识到了自己的荒唐,于是,中牟县令的性命也得以保全。倘若敬新磨不自量力地正面出言劝谏,则极有可能非但救不了中牟县令,反而将自己的性命也白搭进去。

29.陛下毋纵儿女啮人!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惊骇,共持新磨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与新磨甚厚。

新磨尝奏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而呼曰:“陛下毋纵儿女啮人!”庄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庄宗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新磨急呼曰:“陛下无杀臣!臣与陛下为一体,杀之不祥!”庄宗大惊,问其故,对曰:“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皆谓陛下同光帝。且同,铜也,若杀敬新磨,则同无光矣。”庄宗大笑,乃释之。(《新五代史·伶官传》)

——官场上的事就是如此不可思议:那些奉天承运的天子们大多性情乖僻,听不进地位尊崇的元老重臣谆谆劝谏逆耳之言,却喜欢听身份卑贱的伶人们的诙谐调侃。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喜爱身边的伶官敬新磨,就是一例。而伶官们的正话反说、亦庄亦谐,以特殊的方式道出人们心说而不敢说的话,则多能引起世人的共鸣,故而得以和大人物们一样名垂青史,传诸久远。

30.姑妄言之

苏子瞻在黄州及岭外,每旦起,不招客与语,必出访客。所与游亦不尽择,谈谐放荡,各尽其意。有不能谈者,则强之使说鬼。或辞无者,则曰:“姑妄言之。”

华文修曰:“英雄不得志,直以说鬼消其肮脏,悲夫!”(《古今谭概·癖嗜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古往今来,英雄豪杰多有郁郁不得志之时,而消解其胸中郁闷忧愁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苏东坡(字子瞻)所采取的乃是“以说鬼消其肮脏”,“姑妄言之”当中蕴含着无尽悲怆。

31.别穿一梁山泊,则足以贮此水矣!

王介甫为相,大谋天下水利。刘贡父尝造之,值一客献策曰:“梁山泊沃而涸之,可得良田万顷,但未择得利便之地储许水耳。”介甫倾首沉思。贡父抗声曰:“此甚不难!”介甫欣然以为有策,遽问之。曰:“别穿一梁山泊,则足以贮此水矣!”介甫大笑,遂止。(《古今谭概·微词部》)

——刘贡父口才如此之佳,怪不得王安石豁然而悟。

32.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

东坡频年谪居,尝作《洗儿诗》,曰:“人家养子爱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

国初瞿存斋宗吉一诗云:“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语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其意本东坡《洗儿诗》来。

近时杨宗伯月湖,又反其意作诗曰:“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蠢,生儿何怕过东坡。”(《古今谭概·微词部》)

——苏东坡一生坎坷,故而以调侃的口吻赋诗言志,抒发胸中的不平与愤懑。

33.我闻秦桧贤,故问之

贞元二年正月,宋贺正旦使施巨朝辞,海陵使左宣徽使敬嗣晖问施巨曰:“宋国几科取士?”对曰:“诗赋、经义、策论兼行。”又问:“秦桧作何官,年今几何?”对曰:“桧为尚书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年六十五矣。”复谓之曰:“我闻秦桧贤,故问之。”(《金史·佞幸列传·张仲轲》)

——忠奸善恶贤不肖的评价从来都和评价者的立场息息相关,秦桧在南宋人民眼里是十恶不赦的权奸大恶卖国贼,但在金国当局者眼里,却是不折不扣的贤能之臣。对于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差人对宋国使臣所说的“我闻秦桧贤,故问之”,亦可以视为是正话反说。

34.唐伯虎佯狂自保

宸濠甚爱唐六如,尝遣人持百金,至苏聘之。既至,处以别馆,待之甚厚。六如住半年,见其所为不法,知其后必反,遂佯狂以处。宸濠遣人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讥呵使者。使者反命,宸濠曰:“孰谓唐生贤,一狂士耳!”遂放归。不久而告变矣。(《智囊全集·明智部·知微》)

——明朝武宗年间,宁王朱宸濠野心勃勃,暗中谋划造反。朱宸濠非常欣赏唐伯虎的文采,曾经派人持重金到苏州去礼聘唐伯虎。唐伯虎来到宁王府邸以后,受到了宁王的热情款待。但是住了半年以后,唐伯虎便看出了宁王的野心。为了脱离虎口,他玩起了孙膑当年的招数,装疯卖傻,佯狂以处,甚至不惜当着人们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唐伯虎的佯狂是做给宁王看的,果然让宁王大失所望,认为自己是一介狂生。惟其如此,唐伯虎才有可能从虎口之中脱离出来。宁王朱宸濠没想到唐伯虎会变成这个样子,“孰谓唐生贤,一狂士耳!”于是乎唐伯虎得以安然脱离虎口。唐伯虎离开宁王之后不久,朱宸濠便悍然出兵,公然叛乱,旋即被镇压下去。而唐伯虎因已离开了宁王,故而侥幸没有受到牵连。

35.此必王府

石亨矜功恃宠。一日上登翔凤楼,见亨新第极伟丽,顾问恭顺侯吴瑾、抚宁伯朱永曰:“此何人居?”永谢不知。瑾曰:“此必王府。”上笑曰:“非也。”瑾顿首曰:“非王府,谁敢僭妄如此!”上不应,始疑亨。(《智囊全集·语智部·善言》)

——明代权奸石亨曾经和他人合伙,假手皇上杀害了忠臣于谦,随后又拥立英宗复辟,故而深受英宗宠信。这则故事就发生在石亨深受英宗宠信的时候。在英宗问眼前富丽堂皇的豪华官邸是何人所居时,身为皇族成员的抚宁伯朱永却回答说不知道,而恭顺侯吴瑾则故出惊人之语:“此必王府。”由此可见,石亨当时的势力之大。不过,恭顺侯吴瑾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还是引起了英宗的注意,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36.必葬我水中!

有一狠子,生平多逆父旨。父临死,嘱曰:“必葬我水中!”冀其逆命得葬土中,至是狠子曰:“生平逆父命,今死,不敢违旨也。”乃筑沙潭水心以葬。(《古今谭概·谬误部》)

——父亲最后的智慧与儿子迟来的悔悟交汇在一起,正话反说的效果便只能是适得其反。

37.人当避炉,炉岂能避人?

汝霖久襄枢务,资劳己深,尚书陈孚恩由章京跻大臣,骎用事,厌汝霖居其前。汝霖年逾七十,一日在直,触火炉几仆。孚恩笑曰:“人当避炉,炉岂能避人?”汝霖知其讽己,咸丰二年,以足疾乞罢直,许之。(《清史稿·何汝霖列传》)

——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时常表现为语带机锋、话中有话、正话反说、骂人不带脏字,清代尚书陈孚恩讥讽大臣何汝霖的话语即是典型一例。“人当避炉,炉岂能避人?”表面上是说你怎么不小心碰到了火炉上,火炉是不知躲避人的,实际上是讽刺何汝霖占着茅坑不拉屎,让别人一直等候着。如此正话反说,虽然令人作呕,却也折射出了官场上的某种畸形心态。

38.小鱼说些什么?

一次,但丁出席威尼斯执政官举行的宴会。听差捧给意大利各城邦使节的都是一条条肥大的煎鱼,给但丁的却是很小很小的鱼。

但丁没有表示抗议,也没有吃鱼。他用手把盘子里的小鱼一条条拿起来,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好像听见了什么,然后再逐一放回盘子里。

执政官见状,很奇怪,问他在做什么。

但丁大声说道:“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逝世,举行的是海葬,不知他的遗体是否已埋入大海,我就挨个问这些小鱼,看它们知不知道情况。”

执政官问:“小鱼说些什么?”

但丁说:“它们都还很幼小,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让我向同桌的大鱼打听一下。”

执政官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吩咐听差马上给但丁端一条最大的煎鱼来。(《但丁轶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