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柒 尔虞我诈

表达与倾听(上下册) 作者:


柒 尔虞我诈

1.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

晋人伐邢,齐桓公将救之。鲍叔曰:“太蚤。邢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待邢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桓公乃弗救。(《韩非子·说林上》)

——“春秋无义战”,观看上述掌故,对这一格言的认识又深了一层。齐桓公、齐国大夫鲍叔牙都是世人广为称道的明君贤臣,但在是否援救被晋国侵略的邢国、何时出兵援救一事上,尚且如此算计,叫人怎么能相信这些声名显赫的所谓的正人君子呢?

2.奈何以贱妾之故废嫡立庶?

献公私谓骊姬曰:“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泣曰:“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数将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贱妾之故废適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骊姬详誉太子,而阴令人谮恶太子,而欲立其子。

二十一年,骊姬谓太子曰:“君梦见齐姜,太子速祭曲沃,归釐于君。”太子于是祭其母齐姜于曲沃,上其荐胙于献公。献公时出猎,置胙于宫中。骊姬使人置毒药胙中。居二日,献公从猎来还,宰人上胙献公,献公欲飨之。骊姬从旁止之,曰:“胙所从来远,宜试之。”祭地,地坟;与犬,犬死;与小臣,小臣死。骊姬泣曰:“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弑代之,况他人乎?且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谓献公曰:“太子所以然者,不过以妾及奚齐之故。妾愿子母辟之他国,若早自杀,毋徒使母子为太子所鱼肉也。始君欲废之,妾犹恨之;至于今,妾殊自失于此。”太子闻之,奔新城。献公怒,乃诛其傅杜原款。或谓太子曰:“为此药者乃骊姬也,太子何不自辞明之?”太子曰:“吾君老矣,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即辞之,君且怒之。不可。”或谓太子曰:“可奔他国。”太子曰:“被此恶名以出,人谁内我?我自杀耳。”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于新城。此时重耳、夷吾来朝。人或告骊姬曰:“二公子怨骊姬谮杀太子。”骊姬恐,因谮二公子:“申生之药胙,二公子知之。”二子闻之,恐,重耳走蒲,夷吾走屈,保其城,自备守。(《史记·晋世家》)

——春秋时期,晋国是诸侯国中的大国,地位举足轻重。因为一介女子欲壑难填,晋国便进入了无休止的内乱当中。在上述故事中,骊姬为替儿子谋求太子之位,将鬼蜮伎俩运用到了极致。一方面在晋献公面前口是心非,装出一副善解人意、可怜兮兮的模样,换取晋献公的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则暗中使坏,为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设置陷阱,挑拨离间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仅从表达方面来看,骊姬的表演委实是功夫到位,阴森可怖。

3.韩急则折而入楚矣

《战国策》曰: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师不下殽。韩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殽。臣闻之:唇亡者其齿寒。愿大王熟计之。”

太后乃谓尚子曰:“妾事先王,先王以其体加妾之身,妾困弗支也。尽置其身,妾不重,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救韩,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耶!”尚靳归报王,王遣张翠。

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

张翠曰:“韩未急也。”

甘茂曰:“韩之急缓人莫弗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

翠曰:“韩急则折而入楚矣,臣安敢来?”

甘茂曰:“先生勿复言也!”乃入,言于王曰:“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韩、楚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

秦王曰:“善。”果下师于殽以救韩。(《太平御览·人事部·权谋下》)

——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相互之间斗智斗力,各怀鬼胎,尔虞我诈,由上述掌故可知其一斑。韩国使臣张翠在韩国被楚国中兵攻打的危难之际出使秦国求援,可谓一身而系韩国之安危。但临危受命的张翠来到秦国以后却显得从容不迫,原因在于他不仅深谙“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而且对秦国君臣企图坐观成败的鬼域心态看得一清二楚。于是,不慌不忙的张翠用一句“韩急则折而入楚矣,臣安敢来?”便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地说服了秦王及其权臣甘茂,顺利地完成了使命。

4.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也。

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厹由卒亡,无备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厹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楚王乃悦。(《战国策·西周策·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战国时期周天子不仅成了徒具虚名的摆设,而且不断受到诸侯国的欺凌。秦国相国樗里疾以车百乘来到西周时,周天子因害怕秦国,而超高规格安排迎接,不想却得罪了与秦国敌对的楚国。为了平息楚国的愤怒,西周大臣游腾奉命出使楚国向楚王作解释。从游腾对楚王的说辞可知,游腾是一位老练的外交家。通过援引春秋时期晋国智伯讨伐毫无戒备的邻国狄国(即厹由)和齐桓公假名伐楚而突袭蔡国的故事,将西周超高规格接待秦国相国樗里疾解释为是为了楚国着想。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理由居然讨得了楚王的欢心,从而化解了一场政治风波。官场上的相互糊弄、相互欺蒙、尔虞我诈,由此可见一斑。

5.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

——“兵不厌诈。”战国时,赵国抵挡不住魏国对邯郸的凌厉攻势而求救于齐国,围绕着救与不救、如何相救诸问题,齐国君臣之间争论不休,而段干纶劝齐王救赵国的主张里,却计中有计,暗藏玄机。不是要救出一个生机勃发的赵国,而是要在赵国、魏国两败俱伤的时候才救援赵国,从而使两败俱伤的赵国、魏国都不能成为齐国的对手,这便是段干纶要为齐国谋求的利益最大化。

6.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战国策·齐策二·韩齐为与国》)

——俗云“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苏秦的苦心游说下,山东诸国好不容易才结成同盟,六国合纵共同抵御秦国。可是好景不长,秦国采用张仪的连横战略,利用山东各国尔虞我诈的心理,又将合纵战线打了个稀里哗啦。从齐国将领田臣思(即陈臣思)露骨的话语中,齐人阴暗的心态昭然若揭。

7.君不如借之道,而示之不得已

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赵侯将不许。赵利曰:“过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则魏必罢,罢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不如许之,许之大劝,彼将知君利之也,必辍。君不如借之道,而示之不得已。”(《战国策·赵策一·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

——赵利对赵侯所说的这番话,将政治家的心机权变、口是心非表达得淋漓尽致。既讲明了利弊,又开列出了方法步骤,还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如何把握说话的分寸火候,真是一篇表达艺术学不可多得的范文。

8.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

秦、赵约而伐魏,魏王患之。芒卯曰:“王勿忧也。臣请发张倚使谓赵王曰:‘夫邺,寡人固刑弗有也。今大王收秦而攻魏,寡人请以邺事大王。’”赵王喜,召相国而命之曰:“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相国曰:“收秦攻魏,利不过邺。今不用兵而得邺,请许魏。”

张倚因谓赵王曰:“敝邑之吏效城者,已在邺矣。大王且何以报魏?”赵王因令闭关绝秦。秦、赵大恶。

芒卯应赵使曰:“敝邑所以事大王者,为完邺也。今郊邺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

赵王恐魏承秦之怒,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战国策·魏策三·秦赵约而伐魏》)

——张仪耍弄楚怀王的故事尽人皆知,芒卯、张倚合力作弄赵王的故事与张仪所为如出一辙。一方面是芒卯、张倚的藏奸使诈,言而无信,另一方面是赵王及相国的见利忘义、偷鸡不成蚀把米。各色人等的鬼蜮心态昭然若揭,尔虞我诈的面孔也因这个人们或许不太熟悉的故事彻底曝光。

9.周之祭地为祟

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战国策·东周策·赵取周之祭地》)

——小伎俩有时候也能派上大用场,战国时发生的上述故事即是明证。日渐微弱的周天子江河日下,以至于到了任人欺凌的地步,连祭奠祖先的祭地也被赵国掠夺了。求助于诸侯国,显然无济于事;见诸武力,又不是人家的对手。于是,郑朝便出了这么一个歪点子,用数目很少的资金买通赵国主管占卜的官员,轻而易举地拿回了被赵国夺走的祭地。机智乎?可怜乎?无奈乎?任尔想象。

10.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贾捐之与杨兴善。捐之数短石显,以故不得官,稀复进见;兴新以材能得幸。捐之谓兴曰:“京兆尹缺,使我得见,言君兰,京兆尹可立得。”兴曰:“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使君房为尚书令,胜五鹿充宗远甚。”捐之曰:“令我得代充宗,君兰为京兆。京兆,郡国首,尚书,百官本,天下真大治,士则不隔矣!”捐之复短石显,兴曰:“显方贵,上信用之;今欲进,第从我计,且与合意,即得入矣!”捐之即与兴共为荐显奏,称誉其美,以为宜赐爵关内侯,引其兄弟以为诸曹;又共为荐兴奏,以为可试守京兆尹。石显闻知,白之上,乃下兴、捐之狱,令显治之,奏:“兴、捐之怀诈伪,更相荐誉,欲得大位,罔上不道!”捐之竟坐弃市,兴髡钳为城旦。

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况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资治通鉴》卷二十八)

——贾捐之、杨兴都不是什么好鸟,而是西汉政坛上的野心家。他们用邪路子对付权宦石显,只是为了自己在政坛上出人头地。殊不知姜是老的辣,老奸巨猾的石显一眼便看穿了他们的心机,故而反手一掌遂将他们二人置于死地。耐人寻味的是司马光所作的评论:“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况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虽然司马光说得义正辞严,但反观历史并不是那么一回事。许多时候,单靠光明正大的路子扳不倒老奸巨猾的奸臣,往往是亦正亦邪两手并用,才能扳得倒巨奸大恶。与司马光同时代的宰相王曾就是采用以邪攻邪的招数,才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权奸丁谓。

11.吾欲问汝借一物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解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兵行诡道,统兵之人出于军事上的需要,经常使用一些人们不敢想象的招数,但是像三国时曹操如此使用邪招的并不多见。公开向人家借脑袋用,还不准人家吝啬,这样无耻至极的话只有曹操这样的无耻之徒才能说得出口来!想想也是,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在这一信念支配下,只要是需要,便没有什么话是说不出口来的。

12.军事尚权,期于合宜

及关羽围曹仁于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倘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

——自古“兵不厌诈”,而曹操手下的谋士董昭又将这一把戏发挥到了极致。三国纷争时期,蜀汉大将关羽自荆州率军北上围攻襄樊,天下为之震动,曹操为之胆寒。战事进行到胶着状态时,东吴孙权为了乘机收复荆州而插了一杠子,派人北上联络曹操,愿意联手南北夹击关羽。对于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曹操自然喜出望外,打算允准孙权所请,为其军事行动保密。而谋士董昭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建议,劝曹操将这个消息泄露出去,一则鼓舞被围困在樊城的曹军士气,一则扰乱关羽及荆州兵士的心智。“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如此斯文之语说白了就是: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通权达变,只要对我军有利就行。战场上如此,商场上、官场上也不例外。

13.臣得戏君,子得戏父?

孙权使太子嘲诸葛恪曰:“恪食马矢一石。”答曰:“臣得戏君,子得戏父?”权曰:“可。”恪曰:“乞太子食鸡卵。”权曰:“人令卿食马矢,卿令人食鸡卵,何也?”恪曰:“所出同耳。”权大笑。(《古今谭概·酬嘲部》)

——人与人之间对话交流所遭遇的一个尴尬就是不对称的尴尬,身份不对称即是孙权和诸葛恪之间的最大尴尬,故而作为臣子的诸葛恪面对孙权指使太子的当面嘲弄,便不能简单地反唇相讥,而必须采取巧妙的方式。

14.请兄入瓮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取。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史,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服罪。法当死,太后原之。二月,流行岭南,在道,为仇家所杀。(《资治通鉴》卷二百四)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来俊臣修理周兴的故事,对这句话作了生动的诠释。

周兴、来俊臣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两个恶棍,不知有多少人死在了他们手中。等到武则天不再需要周兴的时候,来俊臣便接受了审理周兴谋反案的命令。于是,深知周兴手段高明的来俊臣便玩了这一手现炒现卖的绝活,而让周兴不得不乖乖就范。后人对这段轶事津津乐道,多是从恶人自有恶人磨的角度来理解。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分析,则当对表达和倾听的无穷变数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5.通判醉甚,不可当也!

张易升平中上元令,后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刺史宋匡业使酒凌人,果于诛杀,无敢犯者。易赴其宴,先故饮醉就席,酒甫行,寻其少失,遽掷杯推案,攘袂大呼,诟责蜂起,匡业愕不敢对,唯曰:“通判醉甚,不可当也。”易巍峨喑哑自如,俄引去。匡业使吏掖就马。自是见易加敬,不敢复使酒,郡事亦赖以济。(《智品·能品》)

——发生在南唐时的上述掌故可谓是以毒攻毒的范本。刺史宋匡业经常使酒凌人,诛杀无辜,歙州通判张易便依样画葫芦,借酒发狂,竟然把刺史宋匡业给吓傻了。从此以后不仅对张易敬重有加,而且不再使酒任性了。

16.将此以赐仁肇

宋太祖忌江南留守林仁肇威名,赂其侍者,窃取仁肇画像悬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问:“何人?”使者曰:“林仁肇也。”曰:“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又指空馆曰:“将以此赐仁肇。”使者归,白江南主,不知其间,鸩杀仁肇。(《益智编·设间》)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王朝以后,念念在兹的就是吞并南唐小朝廷。南唐李后主软弱无能,主动要求取消国号,自称南唐主。南唐留守大将林仁肇力主抗战,颇得民心,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卑躬屈膝不以为然。故而宋太祖赵匡胤费尽心机,使出了这出离间之计。可叹的是,虽然赵匡胤的心思路人皆知,所使用的伎俩也破绽百出,但愚昧的南唐后主李煜竟然上当受骗,对林仁肇起了疑心,并毒杀了这位忠臣。

17.徐老不我毒!

方应龙疏上,阶往谒,慰藉甚。嵩喜,顿首谢,世蕃亦尽出妻子为托。既归,其子密启曰:“大人受侮已极,此其时矣。”阶伪骂曰:“吾非严氏不至此,负心为难,人将不食吾余!”嵩遣所亲探之,语如前。盖阶已知上犹眷恋,未能即割也。嵩既去,书问不绝,久之世蕃亦忘旧事,谓“徐老不我毒”。(《纲鉴易知录·明纪》)

——明代的大奸臣严嵩纵横官场几十年,极善于以曲求伸,以陷害他人为能事,没想到临老栽倒在徐阶的手上。徐阶在严嵩的阴影下存活多年,深知严嵩的厉害。为了彻底打倒严嵩,让他永无反手的机会,徐阶煞费心思,上面所述即是一例。在言官方应龙上书弹劾严嵩之后,严嵩不惜放下身段,千方百计地和徐阶套近乎,并在暗中侦察徐阶的言行。而徐阶更是谨言慎行,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肯透露半点口风,始终给严嵩以不会落井下石的印象,从而在严嵩麻痹的时候给了严嵩致命一击。“尔无我愚,我无尔诈”的意思本来是相互之间坦诚相见,不欺不诈,而徐阶和严嵩则将勾心斗角、相互欺诈演绎到了极致。

18.二人权太重,臣请以计间之

岳正,字季方,漷县人。正统十三年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赞善。

……时亨、吉祥恣甚,帝颇厌之。正从容言:“二人权太重,臣请以计间之。”帝许焉。正出见吉祥曰:“忠国公常令杜清来此何为者?”吉祥曰:“辱石公爱,致诚款耳。”正曰:“不然,彼使伺公所为耳。”因劝吉祥辞兵柄。复诣亨,谕令自戢。亨、吉祥揣知正意,怒。吉祥见帝,免冠,泣请死。帝内愧,慰谕之,召正责漏言。

会承天门灾,正极言亨将为不轨,且言:“陈汝言,小人。今既为尚书,可用卢彬为侍郎。二人者俱谲悍,若同事必相龁,乘其隙可并去之。”徐有贞再下狱,复云:“用有贞则天变可弭。”帝皆不纳。及敕谕廷臣,命正视草。正草敕曰:“乃者承天门灾,朕心震惊,罔知所措。意敬天事神,有未尽欤?祖宗成宪有不遵欤?善恶不分,用舍乖欤?曲直不辨,刑狱冤欤?征调多方,军旅劳欤?赏赉无度,府库虚欤?请谒不息,官爵滥欤?贿赂公行,政事废欤?朋奸欺罔,附权势欤?群吏弄法,擅威福欤?征敛徭役太重,而闾阎靡宁欤?谗谄奔竞之徒幸进,而忠言正士不用欤?抑有司阘茸酷暴,贪冒无厌,而致军民不得其所欤?此皆伤和致灾之由,而朕有所未明也。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尔群臣休戚惟均,其洗心改过,无蹈前非,当行者直言无隐。”

敕下,举朝传诵。而亨、吉祥构蜚语,谓正卖直谤讪。帝怒,命仍授内侍书。明日,谪钦州同知。道漷,以母老留旬日。陈汝言令巡校言状,且言正尝夺公主田。遂逮系诏狱,杖百,戍肃州。行至涿,夜宿传舍。手拲急,气奔且死。涿人杨四醉卒酒,脱正拲,刳其中,且厚赂卒,乃得至戍所。亨、吉祥既诛,帝谓李贤曰:“岳正固尝言之。”贤曰:“正有老母,得放归田里,幸甚。”乃释为民。

……正博学能文章,高自期许,气屹屹不能下人。在内阁才二十八日,勇事敢言,便殿论奏,至唾溅帝衣。有规以信而后谏者,慨然曰:“上顾我厚,惧无以报称,子乃以谏官处我耶?”英宗亦悉其忠,其在戍所,尝念之曰:“岳正倒好,只是大胆。”正闻自为像赞,述帝前语,末言:“臣尝闻古人之言,盖将之死而靡憾也。”其自信不回如此。然意广才疏,欲以纵横之术离散权党,反为所噬,人皆迂而惜之。(《明史·岳正列传》)

——上述掌故发生在明英宗复辟之后。英宗复辟,捏造罪名处死了忠臣于谦,奸臣石亨、曹吉祥乘机揽权擅政。一向为英宗所赏识的新进阁臣岳正便在他们之间使用离间计,不料被石亨等识破,于是,石亨、曹吉祥、岳正和英宗之间便展开了一连串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后,企图算计石亨、曹吉祥的岳正反而被石亨、曹吉祥所算计而获罪流放。志大才疏的岳正因此而留下了抹不掉的笑柄。

19.丁宝桢智杀安得海

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安得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得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清史稿·丁宝桢列传》)

——清山东巡抚丁宝桢智杀太监安得海的故事让人解气提神,故而广为流传。安得海因受到慈禧太后宠幸而小人得志,张狂跋扈,公然蔑视清朝不允许太监出宫的祖制,前往江南采办物品,路过山东时,栽倒在了丁宝桢手上。品味丁宝桢诛杀安得海的绝活,饶有意趣。丁宝桢揣着明白装糊涂,面对货真价实的安得海,硬说是个冒牌货,并以此为由奏明朝廷,名正言顺地砍了安得海的项上人头。

20.狐狸和狗

狐狸偷偷地溜进羊群里,抱起一只羔羊,假惺惺抚摸着他。狗问狐狸在干什么,他说:“我在逗他,与他玩耍呢。”狗又说:“现在你若不放下这小羊,我将叫你尝尝狗的抚摸。”(《伊索寓言》)

21.狼与老太婆

一只饥饿的狼四处寻觅食物。当他来到一家农舍时,突然听见小孩的哭声。一老太婆吓唬小孩说:“快别哭了,不然我马上把你丢出去喂狼。”狼听见了,信以为真,便站在门外等着。天渐渐地黑了,他又听见老太婆逗哄那小孩说:“好宝宝,如果有狼来,我就杀了他。”狼听了这话后,一边跑一边说:“这老太婆怎么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伊索寓言》)

22.斑鸠与人

有个人捕捉到一只斑鸠,要杀死他。斑鸠请求赦免,并说:“请饶恕我吧,我会为你捉到更多斑鸠。”那人说道:“你更要被杀,不然你的亲戚朋友将会遭受你的陷害。”(《伊索寓言》)

23.狼与狮子

有一次,狼从羊群中抢走一只羊,正叼着羊往回走,碰上了狮子。狮子立刻从狼口里抢走羊。狼远远地站着,自言自语地说:“你抢我的东西太不正当了。”那狮子笑着说:“那么,这东西是朋友正当地赠送给你的吗?”(《伊索寓言》)

24.狼和狐狸

我们常常喜欢,拿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送人。因为转弯抹角吐露的真理容易被人容忍,我们且用这则寓言来说明道理。

一只狐狸把鸡窝里的鸡吃了一个饱。它把一堆零碎好肉贮藏好,到了黄昏时刻,躺在草垛下睡大觉。

忽然它看到,一只饿狼蹭到它这里来作客。

“亲家,我真倒霉透啦!”狼说道,“连一小块骨头我都没地方弄到,饥饿把我折磨死啦,狗儿凶得要命,牧人不肯打盹,我只好去上吊!”

“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

“多可怜的亲家,那你要吃一些干草吗?这里有整整一大堆:我愿意为亲家效劳。”

可是亲家要吃肉,不想吃干草。但是狐狸对于贮存的肉一字不提,于是我们这个灰色骑士,耳朵听够亲家的同情安慰话,还是只好不吃晚餐回家去。(《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