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跨越时空”柔性援疆

解密榜样——华东理工大学典型人物报道集(第二辑) 作者:夏江雯 著


“跨越时空”柔性援疆

——记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志珍教授

人物名片:徐志珍,博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化学系系主任。主持2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建设,曾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化学工业区理工教学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届“张江树教学名师奖”二等奖、校优秀共产党员、“名师风范杯”授课大赛一等奖、首届教书育人奖、校园新星、育英奖、优秀班导师、“优秀对子”一等奖等荣誉。

从1997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开始,徐志珍就坚持“站上三尺讲台,就要对得起学生”的初心,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成为深受学子喜爱的好老师,并且获评华东理工大学首位教学型教授。

从2018年10月起,喜爱她的学子又从东海之滨的华理校园延伸至5000多公里之外的喀什大学。

而这一切,要从华东理工大学先行先试的全国首个“慕课西行”同步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无偿输送至喀什大学说起。作为同步课堂、上海市精品课程无机化学的负责人,为把这堂“跨越时空”的课上好,徐志珍付出的是时间和精力,更是对学生、对课堂的热爱和真情。

一堂连接5000多公里的无机化学课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3月14日上午,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A教304室内,上课铃响后,徐志珍以此来开启一堂课的教学。这一声询问,不仅是面向教室内的121名学子,还是对着屏幕里的174名喀什大学学子说的。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徐志珍开始讲课。

这堂课主要讲解铝单质及其化合物。“铝元素是我们高中曾经学过的元素。说到铝单质,你们能联系到它的哪些相关化学性质?”上课期间,徐志珍邀请了一位喀什大学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同步课堂,喀什大学的学生不仅能实时听到课程内容,也能举手发言、参与课堂互动。

无机化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性课程,而喀什大学却因师资匮乏面临开课困难的窘境。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响应教育部“慕课西行”号召,借助网络与在线教育技术,依托线上平台与沉浸式远程直播互动教室,将学校的无机化学课程隔空“搬”到喀什大学。作为课程带头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徐志珍责无旁贷地担任了共享课程的负责人。

要开设起同步课堂,必须解决几个难题。一是跨时空难题,为了适应与喀什地区之间的两小时时差,学校特意将这门课放在上午第三、第四节课。二是两校学生的化学基础不同,如何兼顾?为此,尽管已经上了二十余年的无机化学,徐志珍还是从课程设计、内容、课件、习题等各方面重新进行了调整,既满足华理学子的学习进度,又适应喀什大学学子的学习需求。

为了上好课,徐志珍每次都会花比以前多一天的时间进行备课。上午955的课,她会坐最早一班从徐汇校区开往奉贤校区的班车,早到的两个多小时里,还会继续备课,仔细检查有哪些不足之处。

一个“新技能”背后的付出

无机化学课程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着重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每周一、周四上午各有两个课时,有时还会根据需要开设习题课。到目前为止,同步课堂共直播了58次、116学时。

无机化学课难度较大,而喀什大学的学生化学基础又相对薄弱,徐志珍一直坚持“帮助别人,但不能降低华理学生自身的要求”,为了平衡两边学生的进度,她决定“开小灶”:单独给喀什大学学生补课10学时,开设了20学时的习题课——尤其是补课,全是她无偿利用晚上时间进行的。面对空荡荡的教室讲课,徐志珍并不觉得孤单,因为大屏幕的另一端,有着一百多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在看着她。“上同步课堂,我还获得了一个‘新技能’——在空无一人的教室,能对着大屏幕讲两个小时的课。”徐志珍老师的这句玩笑话背后,是她对喀什大学学子的无私付出和关爱。

助力喀什大学学子,两校师生都在行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施起来:进一步做好课下在线答疑,选派10名华理化学基础好的同学加入喀什大学班级群,进行网上在线解答辅导;华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动员无机化学研究生党支部与喀什大学学生“结对子”,从学习上、生活上和人生规划等多方面进行交流。

付出终有收获。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喀什大学学生的合格率达到67%,良好以上为27%,还有15名同学的得分在90分以上。喀什大学老师认为,与往年相比,同步课堂教学内容更多、难度更大,但学生的期末成绩还略优于往届。

喀什大学化学专业的王新月同学说:“徐老师讲课精彩生动,我非常喜欢徐老师的授课方式。我一直喜欢化学,每次上课都会提前预习,远程教育非常适合我们的学习,谢谢华理,谢谢徐老师!”

华理化学186班的谭同学表示,同步课堂不但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教学,有时候想起屏幕另一端还有那么多“同学”一起上课,反而能更加专注听课。

一个奉献爱心的美好期待

作为无机化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徐志珍的愿望是上好每一堂课;作为无机化学课程负责人,徐志珍希望带领团队建设好课程。而现在,她又多了一分期待:希望通过试点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把无机化学同步课堂做得更好,共享给更多的西部高校,为其他专业课的同步课堂推广提供经验,为推动教育公平、服务国家战略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徐志珍看来,援疆献爱心是每个人尤其是大学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步课堂就是一种柔性的援疆新方式。

第一节同步课堂下课后,喀什大学的一名学生在视频中很真诚地讲道:“很高兴也很荣幸,上大学的第一节课,就能跟华东理工大学这么好的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听课。”虽是很简朴的一句话,却让徐志珍深深感动,也让她更加坚定要做好同步课堂的教学。

在一次微信答疑中,一名喀什大学学生问徐志珍:“老师,我们能不能去华理做化学实验?”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徐志珍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如何能够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让学生来华理做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可以把部分实验拍成视频,做成虚拟仿真实验共享给他们。”而这,也正是徐志珍带领团队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2019年6月中旬,徐志珍终于和喀什大学的学生们实现了“网友”见面,并为他们进行了一堂精彩的现场授课。喀什大学的学生则为徐志珍精心准备了纪念册。在纪念册里,有的同学写道:“当我看到您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单独为我们上课时,我差点儿哭了出来,谢谢您!”有的同学写道:“喜欢您的微笑,喜欢您的温柔和对我们的关怀,感谢您给我们的一切。”还有的同学写道:“现在我有一个目标,要到华东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生们求知的热情和淳朴的情感令徐志珍无比感动!

在这次喀什大学之行中,徐志珍获颁了柔性援疆客座教授聘书。华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也与喀什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党总支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将结合同步课堂进一步开展援助献爱心活动。

【心语思】

“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我坚守的人生格言,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也是这样去践行和要求学生的。留校22年来,我始终充满激情、任劳任怨地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大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每个学生的爱。其次要有责任和担当,站上讲台,就要对得起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打造精彩课堂是教师的第一要务,用情操感染学生,用爱滋养学生,用人格塑造学生,实现由合格教师到魅力教师的转变是教师永恒的追求,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1. 记者张婷采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