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篇章选析

《西厢记》论证(增订本) 作者:张人和 著


第三章 篇章选析

第三本第二折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通常称之为《妆台窥简》或《闹简》。

剧作描写书生张珙和相国家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相遇,一见钟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虽然互相倾慕,但却无法接近。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掠莺莺为妻的紧要关头,崔老夫人亲口许诺凡是有能退兵解围的便将莺莺与他为妻。张生得到结义弟兄白马将军的帮助解了兵围。老夫人出于家世门第和财产权势的考虑,将亲口许下的婚事反悔。老夫人赖婚以后,张生忧郁成疾,莺莺遣红娘去看望张生,张生便写一封书简托红娘转递给莺莺。这折戏就是描写莺莺见张生书简后的表现和心理。

这折戏由红娘主唱,但是莺莺却是主角,莺莺的表情和心理有的是直接表露,有的则是通过红娘的视觉间接表现的。这样,不仅可以使莺莺的动作神态得到细腻的刻画,而且也可以使红娘的态度得到直接的充分的表现,又可以使戏剧洋溢着浓郁的喜剧气氛。

这一折戏从场次上,可以划分为前后两场。

前一场,从开场到红娘第一次下场,写莺莺的闹简。这是本折戏的正场,人物只有莺莺和红娘二人,地点是在莺莺闺房里,时间是早晨。

本折开始是个开场。由莺莺、红娘先后上场,交待了上一折的情节,起前后衔接的过渡作用,引出本折的剧情。

〔粉蝶儿〕一曲,随着红娘的行踪,从室外到室内,写莺莺闺房的优雅环境。〔醉春风〕一曲,从红娘进入闺房后的目中所见,由静态到动态写莺莺的神态和心理。“钗軃玉斜横,髻偏云乱挽。日高犹自不明眸”,描绘了一幅莺莺晓睡图。从莺莺的日高早睡以及“半晌抬身,几回搔耳,一声长叹”的动态神情,不难看出她由于老夫人赖婚所造成的苦恼烦闷的心理。这两支曲子,“秾艳婉丽,委曲如画”,“是晓闺之绝艳者”

本来红娘是奉莺莺之命去探问张生的病情,可是当红娘归来后,莺莺却一言不问,机灵的红娘定然会感到蹊跷。在红娘面前莺莺曾多次作假。《赖婚》一折,老夫人后堂请客让红娘叫她来作陪,她推托“身子有些不停当,去不得”,但一听说是请张生,便马上改口:“若请张生,扶病也索走一遭。”《听琴》以后,张生卧病,莺莺命红娘去探望,红娘说她:“你想张……”,她故意装作不懂,问:“张甚么?”根据以往的经验,红娘如果把简帖直接给她,怕她“有许多假处”,所以便把简帖儿放在妆盒上,进行试探。这个细节,充分表现了红娘的机智聪明,同时也增加了戏剧的喜剧气氛。

〔普天乐〕一曲写莺莺见信后的神态表情。莺莺早起本待梳妆,见信儿后则仓促地“乱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急于看信而不事梳妆,可见她急不可待的心理。莺莺见信后看了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不害心烦”,内心是高兴的。但是,她怕私相传递情书被人所知,有辱她相国家小姐的身份,所以刹那间脸色一变,对红娘大发脾气。“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这一瞬间连续三个动作,次第分明地展示了莺莺曲折的心理变化:“皱眉,将欲决撒也,垂颈又踌躇也,变朱颜则决撒矣。”莺莺装腔作势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来掩盖事实真相:“小贱人,这东西那里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可是,这一切都瞒不过红娘这个鬼精灵,于是她来个将计就计,以假对假,要“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终于迫使莺莺不得不承认“我逗你耍来”。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格调由紧张而转为轻松,具有强烈的喜剧性。这是《闹简》一折情节发展的第一次起伏,也是莺莺第一次作假。

莺莺第一次作假以后,紧接着又第二次作假。她在问清张生的病情以后,张生的痛苦引起她深深的同情和共鸣,并且要主动约张生花园相会。但是她声色不露,随机应变。一方面怕红娘口不稳把张生写信之事泄露给老夫人,继续稳住红娘:“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虽然我家亏他,只是兄妹之情,焉有外事。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呵,甚么模样。”另一方面又借机假装写信告诫张生,“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并嘱咐红娘教训他:“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儿是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甚至威胁红娘:“和你个小贱人都有话说。”莺莺假戏真做,话说得冠冕堂皇、一本正经。莺莺这些戏主要是做给红娘看的,是对红娘的试探和防范。红娘是莺莺的随身丫环,对莺莺负有“行监坐守”的使命。赖婚以前,曾多次钳制莺莺的行动,对崔张的爱情起阻碍的作用,引起莺莺的不满。赖婚以后,红娘的态度已经转变,并为张生出谋划策,但是莺莺并不了解。莺莺对红娘的防范,实际上是对老夫人的戒备,反映了她与老夫人的深刻矛盾。莺莺是相国家的小姐,受着封建道德的教养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她的行动不能不有所顾忌和防备。莺莺的作假,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名门闺秀深沉精细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她“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的复杂心理活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最后,莺莺掷书下场。莺莺掷书蒙蔽了红娘,也瞒过了观众,给戏剧情节的发展留下了伏线。

后一场,从张生上场至结尾,写红娘传书和张生读简。人物有张生和红娘,地点在张生书斋。

红娘第二次上场的唱词,与前一场末尾下场前的唱词连成一气,直接抒写红娘的态度。与莺莺对红娘的责备相反,红娘对莺莺的“使性子”,“不肯搜自己狂为,只待要觅别人破绽”,虽然有所不满,但是她的心肠是火热的。为了他们“夫妻无危难”,自己要“好意儿传书递简”,“做了一个缝了口的撮合山”。莺莺的误会更加突现了红娘的侠义性格。

红娘一腔热忱,不仅遭到莺莺的误解,而且又遭到张生的埋怨。红娘在遭到张生埋怨的情况下,以危言辞绝张生:“从今后,相会少,见面难。……你也赸,我也赸;请先生休讪,早寻个酒阑人散。”实际上,这也是对张生的戏谑。但是张生却信以为真,以至悲痛欲绝,无计可施,向红娘苦苦哀求。这一方面反映了张生的软弱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张生的忠厚老实,说明他对爱情是赤诚的。剧情发展到这里,奇峰突起,大有山穷水尽之势。诚如金圣叹所说:“读之如立千丈冈,临不测溪。”作者“行文如张劲弩,务尽其势,至于几几欲绝,然后方肯纵而舍之”。当红娘把莺莺的回书交给张生自看时,情节发展又峰回岭转,绝处逢生,别开奇境。剧情发展波澜起伏,抑扬跌宕,饶有兴味。张生拆开书信后,真相大白。莺莺给张生的信根本不是什么绝交书,而是暗约张生幽会的情诗。红娘和张生被莺莺的“假意儿”蒙蔽,至此才恍然大悟。剧情发展由悲转喜。张生与红娘的对白,一问一答,节奏明快,性格鲜明,红娘惊疑之语、张生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为戏剧增添了欢快喜悦的气氛。

红娘下场后,这折戏实际上已经结束。张生一人在场,只不过是个“吊场”。大段的独白,把张生急切的心理和不可抑制的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西厢记》的说白和曲辞一样,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那种认为“《西厢》曲美而白不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闹简》一折,通过红娘先后两次传书,写莺莺两次作假。莺莺的“假意儿”都是在红娘面前做出的,是做给红娘看的。她与红娘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她既要让红娘传书递简,又要对红娘进行试探和提防。她对红娘的提防,实际上是对老夫人的防范。这是她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一种策略,也是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手段。既反映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莺莺精神上和心理上所造成的无形压力,也表现了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少女在叛逆道路上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理,更加真实生动地揭示了莺莺机智、深沉的性格。与此同时,在被误解的情况下,也表现了红娘见义勇为的侠义的精神。本折戏,以富有典型性的细节,通过人与人微妙复杂的关系,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既描写了莺莺,又表现了红娘,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构思上,以假作真,真中有假,半假半真,亦假亦真。莺莺的作假,既瞒过了剧中人物红娘、张生,也瞒过了读者和观众,使情节在山重水复、悲喜交错中,险象迭生,引人入胜。一旦真相大白,剧中便充满了欢快的情调,读者和观众也会发出舒心的笑声,作品富有浓厚的喜剧性。

第四本第三折

《闹简》以后,莺莺约张生花园相会,临时又变了卦,后来终于在红娘的帮助下,私自结成夫妻。不久,事情被崔老夫人发觉,老夫人拷问红娘,并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名,硬逼张生进京应试,夺得一个状元回来再娶莺莺。作品第四本第三折所描写的就是张生上京赴考,莺莺、红娘、老夫人等长亭饯行送别的情景,通常称之为《长亭送别》。

这一折戏的时间是暮秋,地点在郊外十里长亭。全折只有一场戏,剧情比较简单,主要是抒写莺莺和张生的离别之情。从内容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夫人长老上”至〔叨叨令〕曲结束,主要是写莺莺赴长亭送别时一路上的心境。

老夫人登场是本折戏情节的开端,通过她的独白,既交代了事件,也说明了人物行动的线索。紧接着是莺莺、张生、红娘上场。〔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集中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眷恋和被迫分离的怨恨。作者把这折戏安排在暮秋的环境里,以之作为描写主人公离情别绪的衬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剧曲一开始就把这个特定的环境作了生动地描绘和点染,蓝天白云,遍地黄花,阵阵秋风,北雁南归,红叶满林,这些色彩斑斓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暮秋的景色,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布置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这种环境气氛既能勾起人的离情别绪,又能衬托出离别所造成的痛苦心情。“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林变成红色,这本是大自然的客观现象,与人的主观感情毫无关系,可是在为离别而痛苦地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竟是被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所染红,而一夜之间能将枫树染成红色的泪水,不言而喻是血泪。客观的景物,涂抹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饱含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一段曲词,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历来被誉为呕心沥血之作。

如果说〔端正好〕一曲是因景生情的话,那么〔滚绣球〕一曲则主要是由情及景。作者借助于途中和周围的景物,以丰富的联想、夸张以及对比、双关等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来抒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和眷恋之情。“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里,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金钏、长亭等等,都成为抒情写恨的凭借。柳丝与玉骢、疏林与斜晖,本不相关,可是在莺莺的心目中却想让柳丝(“留思”的双关语)系住张生骑的骏马,请稀疏的树林挂住流逝的阳光。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力,把客观上毫无联系的景物连接在一起,以具体的事物表现人物的抽象感情,细腻动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这几句曲词都是对称或对仗的,相互间既是对比,又是衬托。相见得晚衬托离去得快,刚刚结束了的相思反衬很快又要开始的别离,张生骑马在前、莺莺乘车在后,马儿慢慢走、车儿快快随,委曲婉转地描摹出张生、莺莺依恋难舍之情。以至听到一声张生要走,手腕上的金镯子都松了;远望见送别的长亭,人马上就消瘦了。作者以高度夸张的手法,极写莺莺悲痛欲绝的离愁别恨。

与〔端正好〕、〔滚绣球〕这两支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同,〔叨叨令〕一曲则是利用红娘的发问,运用一连串排比、对称的句式,以通俗的口语,无遮无拦地直抒胸臆,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更加深了莺莺的心理描写。作者把日常的口语与排比、对仗、重叠的修辞方法巧妙结合,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取得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第二部分,从“做到了科,见夫人了”至夫人、长老下场,写长亭宴席上的情景。

在开始的对白里,紧接上折“拷红”,正面表现了老夫人、张生、法本对赴试的态度。老夫人态度严厉无情,俨然以封建家长身份,主持宴席安排座次,并且重申以中状元作为当女婿的条件。这里再次表明张生、莺莺的分离是老夫人一手造成的,老夫人是爱情的破坏者。张生接受了老夫人的条件,一方面说明他自信;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思想性格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并未彻底否定功名,并未为了追求莺莺弃置科举考试,反之,为了与莺莺成婚也可以赴京应试。至于法本,在饯席上始终是陪伴老夫人的帮闲者。

曲词部分集中表现了莺莺在宴席上的思想感情。莺莺的情感是复杂的。除了即将离别的悲痛外,她对张生有忧虑,怕张生“情薄易弃掷”使自己“化做望夫石”;她对老夫人有不满,抱怨老夫人不让他们共桌而食且又催促太急;更主要的是她对于功名利禄的否定,在爱情与功名之间,她珍重爱情、轻薄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怨恨为了追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把他们夫妻拆散,对于世俗标榜的夫贵妻荣表示轻蔑、鄙视。这是莺莺思想性格的飞跃发展。至于老夫人,在饯席上除了板着面孔催促莺莺、红娘把盏外,没有任何表示,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冷酷无情。在艺术手法上,由于本折是莺莺主唱,作者对张生采取侧面的描写方法,通过莺莺的视觉对张生做了间接的表现;对于莺莺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酒共食”比作“土和泥”,而且还不如土和泥有“土气息,泥滋味”;把“暖溶溶的玉醅”比作“白泠泠似水”,而且“多半是相思泪”,使抽象的感情得到形象化的具体的表现。

第三部分,从〔四边静〕至张生告辞,写莺莺与张生的嘱别。

在〔耍孩儿〕、〔四煞〕等曲中,作者借用典故,以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莺莺内心的悲痛,“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与此同时,在〔五煞〕一曲中也表现了莺莺对张生旅途的关切。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描写莺莺内心深处的疑虑。她担心张生见异思迁,“停妻再娶妻”,把她遗弃。临行前所赠的绝句,“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的嘱咐,就是这种疑虑的明确表示。莺莺这里语言率直、态度明朗,无所遮掩和顾忌,一反以往的怯懦和娇羞,这标志着她的思想性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莺莺的这种疑虑,在她和张生私自结为夫妇以后就开始产生,此处又有进一步发展。这种忧虑是十分真实可信的,在男尊女卑、“富更衣,贵易妻”的封建社会里是有现实基础的。

第四部分,从张生辞别后至末尾,写莺莺的目送。

张生辞别以后,实际上已经上马离去。莺莺流连徘徊,极目远送。目送不见,耳闻,直至声影俱无仍不忍归去,表现了她对张生的无限依恋。这段曲词十分精彩,有景有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浑然天成,毫无雕琢斧凿的痕迹。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秋郊晚照图。这幅图画与本折开端〔端正好〕中蓝天白云、黄花遍地、秋风阵阵、大雁南归、枫叶满林的景象相比又是一种情调,色彩更低沉阴暗了。两者相互辉映,极其完美地衬托出莺莺其时其地的心境。这里的曲词,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在写景,但由于这些景物都是莺莺所见所闻,实则是通过景物写莺莺的心理。“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伫立极目远送,同时也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则是进一步写耳闻。人已经远去不见,还凝视不忍回归。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竟寂静得听不到一点说话的声音,该是多么孤寂凄凉,偏偏这时又传来马的嘶鸣。听到马的叫声却看不到骑马远去的情人,莺莺的心绪是可想而知的。作者运用“无人语”与“听马嘶”这种“无声”和“有声”两相映照的手法,更能烘托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内心的悲伤。作者在正面表现莺莺久久伫立目送的同时,实际上也侧面交代了张生沿着古道,越过田野,转过青山,走出疏林,隐没在淡烟暮霭中的行踪,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技巧十分高明。“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最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作结,并与本折开端“车儿快快随”相互照应,并以夸张、对比的手法,把离愁写成车载不动,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做了形象的描写,使结构完整,结句有力,余味无穷。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最精彩的一折,历来被人们所称誉。作者以华美精粹的曲词,运用比喻、夸张、衬托、对偶、排比、重叠的修辞手法,将民间生动的口语和古典诗词的语句融为一体,既写景又抒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构成一幅情景交融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男女主人公由于封建势力破坏而造成的离愁别恨,通篇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堪称中国古典戏曲的杰作,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今天读来仍然饶有兴味,余香满口。

  1. 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
  2. 毛奇龄《论定西厢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