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勤学又苦读 兄弟友爱共进步

少年雍正 作者:南宫不凡 著


第二章 勤学又苦读 兄弟友爱共进步

第一节 入尚书房读书

父皇的决策

年幼的胤禛倔强好强,性情率真,一次次引起父皇康熙注意。康熙多次对佟佳氏谈起他,每次都会说:“四阿哥秉性不错,就是有些焦躁,需要仔细锤炼才能成材。”

佟佳氏用心记下这些话,每每与胤禛相处时,总是耐心地教育他,看到他焦躁不安,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时,会严厉地制止他,告诉他遇事忍耐的道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父母从多方面教导影响胤禛,他的性格脾气依然很难改变。看到这种情况,佟佳氏颇为担忧,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向康熙提议,让他入学读书,在诵读史书典籍中逐渐陶冶性情。

康熙不仅是位有为君主,也是位严厉的父亲。看着皇子们一天天长大,他意识到,对他们的教育必须加快脚步,不可松懈。所以,在皇长子胤禔和太子胤礽不足6岁时,就为他们挑选了大学士汤斌、熊赐履、耿介、尹泰等人做讲官,给他们上课。当时,不少人觉得皇子们年龄太小,接受教育过早,曾经向康熙提出反对意见。可是,康熙断然否决了这样的说法,他说:“朕从书上、生活中,常常读到、看到一些贵胄之家过于溺爱子孙,害怕他们吃苦受累,不让他们读书学习,放纵他们贪玩暴戾的个性。结果,这些孩子长大后,不是痴呆无知,就是任性狂恶,这样一来,父母岂不是害了子孙?因此,做父母长辈的对子孙必须从幼年就严格管教,不能任其妄为。”

清代华喦所画的《金谷园图》,此图取材于西晋时曾任荆州刺史的石崇在所营建的金谷园内,坐听侍妾绿珠吹箫的故事。在他要求下,胤禔和胤礽不但拜师读书,还非常刻苦用功,功课颇为出色,得到老师们一致称赞。这件事在后宫中很有影响,皇贵妃佟佳氏当然更清楚。所以,她思来想去,打算让胤禛也拜师入学。

当佟佳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康熙时,康熙说:“四阿哥不足5岁,还不懂事,等来年再说吧。”

佟佳氏说:“四阿哥从小跟着臣妾读过不少诗词歌赋,有些基础,也喜欢学习。眼看着三阿哥也入读了,只剩下他,多孤单啊!”当时,康熙年龄稍长的皇子只有胤禔、胤礽、胤祉、胤禛4人,胤祉6岁,已经到了入读的年龄。

康熙琢磨了一会儿说:“这样吧,哪天朕有空了,考考四阿哥,要是达到要求,就让他明年春天跟三阿哥一起入读。”

几天后,外国使节来朝,进贡了不少贡品。康熙将贡品分赏下去,其中赐给佟佳氏一株珊瑚树。这株珊瑚树高2尺左右,枝柯扶疏,条干绝俗,煞是好看。佟佳氏很高兴,将珊瑚树供奉起来,日夜赏玩。这天,康熙来到宫中,看到佟佳氏如此珍爱珊瑚树,也很开心,一边和她一起观赏,一边闲聊。聊着聊着,康熙突然想起一事:“对了,四阿哥呢,喊他来,朕要以珊瑚树为题考考他。”

不一会儿,胤禛在宫人的带领下走了进来,看到父皇,他高兴地上前问安。康熙不动声色地问:“四阿哥,你想读书吗?”

“想,”胤禛兴奋地说,“皇阿玛,我想读书,我要和兄长们一起读书。”

“好,”康熙说,“想读书是好事。不过,父皇要先考考你。你看,这株珊瑚树好看吗?今天,你就说说这株珊瑚树,让皇阿玛听一听。”

胤禛眨眨眼睛,仔细地盯着珊瑚树看了又看,张口说道:“我听说过石崇斗富的故事,里面就讲到了珊瑚树。皇阿玛,石崇拥有那么多珊瑚树,比皇帝还富有,我觉得珊瑚树不是好东西,让人变坏了。”

佟佳氏吓了一跳,忙阻止胤禛:“四阿哥,不要乱说,珊瑚树是珍品,你怎么能说它不好?!”

胤禛认真地辩解:“石崇因为有很多珊瑚树,觉得自己钱多,就跟天下人比斗,他这样做不对。他还蔑视皇帝,太放肆了。”

康熙被他的话吸引住了,点着头说:“没想到你小小年纪还有这番见解,倒是稀奇。依你看,像石崇这样的人该怎么处置?”

胤禛歪着脑袋想了想,然后一字一句地答道:“石崇是个大贪官,贪污了很多钱,应该让他把所有的财宝交出来。还要让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听从皇帝的安排,不能瞧不起皇上。”

康熙眉头舒展,轻轻地笑了:“孺子可教。好,皇阿玛答应你和三阿哥一起入读。”

佟佳氏和胤禛连忙谢恩,喜笑颜开地与康熙继续谈话。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康熙传旨让胤禛陪他一起吃饭。这是皇子们十分难得的荣耀,胤禛非常珍惜,毕恭毕敬地坐在康熙身边,享受了一顿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丰盛晚餐。

初入无逸斋

春回大地,柳绿花红,在燕语莺歌声中,新的一年开始了。佟佳氏安排宫人准备胤禛入学的各项事务,像服饰、笔墨等等。德嫔乌雅氏听说了这个消息,特意赶来看望儿子。见到胤禛,她心里像是打翻了的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却什么话也说不出口。最后,她叮嘱胤禛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了父皇的期望。胤禛奇怪地看着她,毫不客气地说:“皇额娘早就跟我说了,不需要你管!”说完,他继续准备自己的学习用具,不再理会乌雅氏。

乌雅氏碰了一鼻子灰,心情更加难过,她还想说什么,佟佳氏走了进来,委婉地说胤禛明天一大早就要起床去书房,应该早早休息。乌雅氏知道她是赶自己走,也不敢停留,转身匆匆回自己的住处去了。这一去,她原来的思念之情变成了恼恨之意,有一阵子甚至想,“四阿哥这个不孝子,竟然不肯认我,真是太可恨了,这都是佟佳氏从中挑拨的!”想归想,在规矩森严的大内后宫她能干什么?只有将恨意深深埋藏心底。

大清皇宫又称紫禁城,占地广阔,屋宇重重,楼台宫殿一座挨着一座,有的高大巍峨,气派庄严,有的小巧玲珑,构造精细,当真是无与伦比的建筑奇观。整个紫禁城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清朝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叫“尚书房”,这时候的尚书房位于北京西北郊建造的第一座“避喧听政”的皇家园林——畅春园里。康熙将尚书房命名为“无逸斋”,就是避免他的子孙贪玩,要无逸,不要闲着,不要贪玩,不要贪图享乐。后来,尚书房改在乾清门左侧的五间房子里,专供皇子们读书所用。

尚书房——有清一代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清道光帝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改为“上书房”。位于乾清门内东侧南庑,建于雍正初年,门向北开,共五间,凡皇子年满六岁,即入尚书房读书。

第二天,胤禛早早起床,漱洗完毕,在宫人带领下向胤禔和胤礽读书的尚书房走去。他穿过几重宫门,路过一座座亭台楼阁,在铺满鹅卵石的甬道上疾步前行,恨不能立即走进尚书房。终于,古朴的无逸斋屹立眼前了,胤禛心里一阵兴奋,他们兄弟几人深得父皇喜爱,常常来此接受父皇教导,对此并不陌生。他飞快地穿越一片整洁有序的竹林,向尚书房跑去。身后的太监们连忙加快脚步,紧紧跟着他,生怕出什么事。

尚书房内,胤禔和胤礽端坐桌前,正在听大学士张英讲四书五经。看到胤禛闯进来,他们吃了一惊,张英问:“四阿哥,你怎么来了?”

胤禛认真地说:“我来读书。”

张英恍然明白,说道:“四阿哥,万岁爷准许你读书了。不过,你要等到三阿哥来了,一起拜过圣人,才能正式入读。”

“谁是圣人?”胤禛天真地问。

太子胤礽有些不耐烦,抢先回答:“就是那边的孔子像,学习汉文必须先向他叩拜,这是规矩。四弟,你怎么来的这么早?你三哥呢?”

胤禛一边好奇地望着孔子先师像,一边回答太子的问话:“我起来就来了,不知道三哥在干什么?”

胤禔说:“这个老三,恐怕偷懒不想来了。”

兄弟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根本没有顾忌先生张英,似乎把课堂当作了闲聊的处所。张英官至大学士,朝中大员,学识渊博,名声赫赫,受命教导皇子,是何等荣耀的职责。几年来,他恪尽职守教导太子,太子进步很快,深受康熙重视。如今,他眼看着几位皇子光顾说话,忘记读书本分,沉不住气了,厉声制止他们:“大阿哥,这是讲书学习的地方,请您不要随意说话了。”

胤禔瞅了一眼张英,低低地嘟囔着:“哼,又不是我一人说话,为什么只批评我?”由于声音低,谁也没有听到他说什么。太子胤礽知道张英旁敲侧击,提醒自己遵守纪律,有些生气,站起来冲他说:“三阿哥和四阿哥今日入读,这是皇阿玛吩咐的事情。现在他们来了,你应该赶紧安排他们,不能推脱责任。”

胤礽是太子,与普通皇子身份不同,说出的话具有一定的权威,臣子不可随意顶撞违背。所以,张英听了这句话,强忍怒气回道:“太子说的是。请您和大阿哥抄写《论语·为政篇》,我这就安排三阿哥和四阿哥入读的事。”

胤禔和胤礽本想趁机玩耍,没想到张英老谋深算,给他们留下这么重的作业,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了主张。平日康熙屡次教导他们尊重师长,不能任性妄为,因此他们也不敢过分,只好乖乖地坐下来,一笔一画地在纸上书写着。

这边,三阿哥胤祉也来到了。张英正要带领胤祉和胤禛叩拜先师孔子,康熙走了进来,他要亲自看着儿子们行礼,告诉他们:“一定要尊重师傅,勤奋努力,不可侮慢懒惰。”胤祉和胤禛一一答应,然后在张英安排下入座,开始了正式的读书岁月。

第二节 老师的奖罚

屡屡受到表扬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天,虚龄6岁的胤禛正式进入尚书房读书。学习的课程有满、汉、蒙古文和经史等文化课,还有骑射、游泳等军事、体育课目。与他一起读书的除了几位皇子外,还有几位郡王、名臣的子孙侍读。这些侍读的人员天资聪颖,性情敦厚,都是康熙亲自为皇子们挑选的,是他们学习、生活的最佳伙伴。在这个新集体中,胤禛很快崭露头角,文学武功有了一定长进。由于他年龄最小,进步又快,屡屡受到老师夸奖。康熙对皇子们的教育非常用心,常常到尚书房查看,得知胤禛喜欢学习,也很高兴。

一天,康熙忙完政务,顺路到尚书房查看皇子们的学习情况。走到窗下,他听到书房内传出朗朗读书声,不由喜上眉梢,悄悄对身旁的太监李德全说:“不要声张,朕在外面看一看。”说完,他不顾夏日炎热,站在窗下静静地观望。

书房内,皇子们正在用满文诵读。读了一会儿,老师徐元梦开始为他们讲解。满文是大清的国文,是皇子们必修课目,平日康熙与儿子们之间的交流也喜欢使用满文。时值盛夏,天气燥热,皇子们穿着整齐,端坐不动,一个个热得满脸通红,汗珠不停地往下滴。由于制度规定学习时不允许搧扇子,所以他们谁也不敢违反制度,只用汗巾不住地擦汗。康熙看到这种情况,也不由自主掏出汗巾,擦了一把额头的汗珠。这时,他注意到一个现象,胤禛坐在那里,身板笔直,注意力集中,尽管汗水淋漓,他却一次也没有擦汗。康熙好生奇怪,又不便询问,只好耐心地观看下去。

《胤禛读书像》。徐元梦讲了一会儿,吩咐皇子们和各位侍读继续诵读文章,并说过一会儿点读。点读就是让皇子们和各位侍读轮流背诵文章。天气太热,大家有些坐不住了,诵读声越来越缓慢低沉,这时,大阿哥胤禔提议道:“午饭时间快到了,吃完饭再背读吧。”

其他人听了,大部分纷纷附和,要求午饭后再上课。徐元梦有些迟疑,一时拿不定主意。胤禛却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不到午饭时间怎么能吃饭呢?这是不合规矩的,不能这么做!”

胤禔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难道我们要在这里热死吗?”

胤禛认真地说:“提前吃饭就是不行,与热不热没有关系。”

胤禔生气地说:“那好,你自己在这里背吧,我们先去吃饭。”皇子入读后,一般在书房统一吃午饭。午饭后,略作休息,接着学习下午的课程内容。

“读就读,”胤禛说,“反正我不提前吃饭!”

徐元梦看他两人争吵,制止道:“二位阿哥不要吵了,大家先休息一会儿,到了吃饭时间再吃饭。”他选择了折中的办法,既不得罪胤禔,也不得罪胤禛。

胤禔等人一听,高兴地扔下书本,说笑着玩耍起来。可是胤禛依然端坐苦读,并不与他们一起玩乐。胤祉看到,伸过脑袋问:“你怎么还读书呢?你不热吗?”

胤禛头也不抬,干脆地回答:“热也要读书,背熟了再玩不迟。”说着,用手背抹掉额头上的汗珠,继续读书。

康熙一直盯着书房内的情况,被胤禛的举动吸引了,他想,这个孩子做事认真、用心,与众不同,实在难得,看他的样子,背不熟文章就不吃饭了。果如他所料,胤禛一直不为他人所动,坚持背诵文章,直到背熟了,才主动对徐元梦说:“师傅,我背熟了,你检查吧。”

徐元梦奇怪地看着他,拿起书本说:“好,你背吧。”

胤禛开始背诵,虽然有些停顿迟疑的地方,还是背完了。他的背诵声引起书房内所有人注意,几位皇子和侍读停下玩耍,一起转向他。徐元梦对他们说:“你们看,四阿哥年龄最小,做事却最认真、用功,值得大家学习。”

他们听了,有人露出敬佩神色,有人觉得不以为然,大阿哥胤禔说:“老四,有你的,这么快就背熟了。这叫什么来着?‘笨鸟先飞早入林’,对不对?你这只小笨鸟飞到我们前面去了。”

胤祉也说:“比我背的还快,真是想不到。”他非常聪明,特别爱好学习,记忆力超群,是皇子中非常优秀的学生。

徐元梦趁机说:“学习不仅需要动脑子,也需要付出艰辛的体力劳动,谁下的工夫多,谁就会获得更大的成就。今天就到这里吧,大家先去吃午饭。下午万岁亲自教导大家骑射武功。”清人入关前是游牧民族,以骑射见长,男子从小练习骑马射箭,个个功夫了得。为了培养子弟们健壮的体魄和尚武爱斗的精神,清朝从皇室到一般人家都不忘教育子孙们骑射之术。

大家听说下午不用读书,一个个喜笑颜开,欢天喜地走出书房,在各自随身太监带领下去吃午饭。一直站在窗下的康熙来不及走开,与他们碰了个对面。大家慌忙跪倒施礼,给康熙请安。康熙说:“不用多礼了。四阿哥,父皇有一事不明,你现在说给大家听听。”

胤禛奇怪地问:“什么事?”

康熙说:“刚才大家热得都用汗巾擦汗,你怎么忍住了?”

胤禛回答:“入读的时候父皇就告诉我们,不管天气多么热,都不能搧扇子,不能随意乱动,所以,我不擦汗。”

原来如此。康熙再次盯着胤禛,被他坚毅的品格深深感染,脱口说:“难怪师傅们多次夸奖四阿哥,真是不简单啊。”这句话出自康熙之口,可不是一般的夸奖,立刻得到众人应和。徐元梦上前说:“四阿哥读书认真用功,非常刻苦,实在难得。”

康熙笑着说:“时候不早了,大家都去吧,下午还要继续学习。”许多次,他从老师们口中听到的都是儿子们不爱读书、不肯用功的话,如今胤禛以刻苦赢得老师夸奖,让他倍感欣慰。

可是胤禛毕竟还是个孩子,过了一段时间,胤禛也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惩罚。这次惩罚因何而起呢?

一次惩罚

初冬时节,康熙为皇子们又聘请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姓张,名庄,字谦宜,山东胶州城水寨人。他出身学问世家,自幼深受家庭熏陶,加之天分极高,少年时代便以诗词闻名于世。青年时代起,他潜心宋儒性理之学,是有名的大家。后来,他考中进士,因为痴迷学问,闭门潜心著书,不肯入仕做官。他的著作内容包括经史、地理、诗文、理论、方志、谱牒、传记等,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在山东胶州学者中首屈一指,在明清山东学者中也少见。康熙见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打算请他做皇子们的老师。

一开始,张谦宜没有答应康熙的邀请,不肯入宫。后来,在张英等大学士劝导下,才勉强答应下来。不过,他依然坚持自己为人做事的风格,不但执教很严,而且不避权贵,视皇子如平民,经常批评处罚他们。很多次,在皇子们完成不了他交代的作业时,都会毫不留情地体罚他们,罚站或不让按时吃饭。这在大清皇宫可是前所未闻的事情,以致皇子们听到张谦宜的名字,都会皱起眉头。

春节过后的一天,张谦宜又给皇子们上课,他讲完内容后,要求皇子们抄写课文三遍。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虽然书房内有暖炉,天气还是很冷,皇子们打开笔墨,展开纸张,认真地书写着,时间久了,手脚发麻,于是不住地往手上呵气。张谦宜看着看着,不由板起面孔说:“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才会有所成就。你们坐在这么暖和的地方,还嫌冻怕冷,太不应该了。”

胤禔放下手里的笔,抬头说道:“谁嫌冻怕冷了?大家不都在认真地写吗?真是个老学究。”康熙曾经赐给张谦宜“山东学究”的匾额,为此,很多人称呼他“老学究”。

张谦宜生气了,怒冲冲地说:“哼,认真地写?就你们这么慢吞吞,什么时候才写完?”

太子胤礽不高兴了,也扔下笔,盯着张谦宜说:“你是不是又看我们不顺眼了?告诉你,皇阿玛为我们请的师傅多着呢,没有一人像你这样苛责不通情理的。”

被文学大家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张谦宜十分恼火,啪的扔下手里的书本,提高嗓门说:“万岁爷让我来,是来教你们的,不是来通情理的。既然太子这么说,看来我是来错了,我走!”说着,他当真大踏步往外走去。

这可吓坏了胤禔和胤礽,康熙一直要求他们尊重师长,要是得知他们把张谦宜气走了,还不严厉地惩罚他们?想到这里,两人赶忙对几位侍读使眼色,让他们拦住张谦宜。侍读中有一人名叫纳兰性德,清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纳兰性德才气出众,善诗,尤工于词,后又潜心经史,著有《纳兰词》、《通志堂集》,另编有《通志堂经解》,是清贵族中首屈一指的才子。他科举中了进士,授三等侍卫,晋一等侍卫,本来前途无量,可他无意仕进,喜交文士。从20多岁起,就被康熙选定为皇子侍读。他年纪最长,看到这种局面,忙起身追赶张谦宜,劝说他不要离去。

皇兄与张谦宜争执,乐坏了胤祉和胤禛,他们年纪小,喜欢凑热闹,看到一向威严的张谦宜被气走了,觉得好玩,也放下笔墨,跟着起哄。这边,张谦宜在纳兰性德的劝说下转回书房,本想着皇子们有所收敛,看到他们依然故我,根本没把自己当回事,恼羞成怒,拍打着书桌说:“万岁爷让我来教导你们,你们不尊师教,任性妄为,今天我就好好惩罚你们。”说完,他亲自走到书房外,搬回一摞砖头,喝令几位皇子跪到上面。这可让纳兰性德和其他侍读十分惊吓,他们连声说:“老师,使不得!使不得!”

张谦宜固执地说:“我以前在乡下做过先生,经常罚学生们跪砖,有什么使不得?”

纳兰性德说:“阿哥们身分贵重,哪能和村野小儿相比?”

张谦宜不听劝阻,坚持说:“不尊师教,就该罚跪!”

结果,几位皇子拗不过张谦宜,被迫跪到了孔子先师像前。侍读们哪敢让皇子们单独受罚,也一个个搬来砖块,乖乖地跪下来。为了惩治几位皇子,张谦宜还拿来几个碗放到他们头顶上,不准他们随意乱动。这种绝无仅有的处罚自然吓坏了书房内外随侍的太监,他们慌不迭地跑去乾清宫向康熙奏报。

康熙没有想到张谦宜竟敢如此大胆,大吃一惊,放下手里的奏章赶向尚书房。当他看到儿子们头顶瓷碗,膝跪青砖,一动不敢动的样子时,心疼、受辱以及愤恨的情绪一股脑涌上脑门,他一脚踏进门来,大声喝问:“张谦宜,你太放肆了!朕叫你教导阿哥们,你就是这么管教他们吗?”

张谦宜毫不胆怯,落地有声地回答:“是,阿哥们不尊师教,学习懈怠,就该受罚。”

“你……”康熙气得脸都红了,“你大胆!阿哥们身分与常人不同,怎能随意下跪?”

张谦宜想也没想就说:“学为尧舜之君,不学为纣桀之君!既然万岁爷知道阿哥们肩负国家重任,更应该从小就要求他们勤奋学习,尊重师长,不能助长他们享乐和懒惰的习气。”看来,这位来自山东的老学究将帝王之家真当成了一般人家。

康熙虽然知道张谦宜说得有理,可依然怒火升腾,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从鼻孔里哼了一声,拂袖而去。众人看着他离去的身影,一个个胆战心惊,不知道他会如何处置张谦宜?

第三节 仁爱为本

为老师讲情

张谦宜惩罚皇子触怒龙颜,不少人暗暗猜测康熙肯定会严惩张谦宜,都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康熙本人呢,回到宫中后仍然怒气不减,对佟佳氏说:“这个老学究,看朕怎么惩治他。”佟佳氏不敢多言,想了想说道:“万岁息怒,不要气坏了身体。”

这时,胤禛从书房回来了,他小心地走进来站在父母身边,垂头不语。佟佳氏刚要派人带他下去,康熙喊住了他:“四阿哥,你不要走,你说,今天到底怎么回事?”

胤禛一五一十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又不敢言语了。

康熙听完了,琢磨一会儿突然有了个主意,他问:“四阿哥,依你看,皇阿玛该如何处治张谦宜?”

“处治?”胤禛脸色涨红了,显然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迟疑了一会儿才说,“师傅处罚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这也是皇阿玛一直教导我们的。今天我们做错了,师傅就该处罚我们。要是皇阿玛因此处治师傅,我觉得……觉得……”

“觉得什么?”康熙追问。

“不应该处治张谦宜,他又没做错。”这句话脱口而出,说完后胤禛长长出了口气。

康熙惊讶异常,他盯着胤禛好像不认识他一样,一时语塞。佟佳氏不明白康熙是什么意思,担心胤禛说错了话,小心地插嘴道:“四阿哥,张谦宜敢罚阿哥们下跪,这还了得。你怎么说他没做错呢?应该处治他,狠狠处治他!”

胤禛抿着小嘴,胆怯而又坚定地看着康熙,并不说话。

康熙忽然笑了,慈爱地拍拍胤禛的肩头:“嗯,不错,小小年纪有些胸怀。”其实,康熙被张谦宜顶撞,一开始心里不太高兴,可他是个明智的君主,很快就想开了。同时,他又是个谋略极深的人,立刻想到通过这件事考察儿子的心怀和智量。胤禛没有记恨张谦宜,还真诚地为他讲情,认为他没有做错,这在康熙看来,确实难得。

佟佳氏看到康熙夸奖胤禛,莫名其妙,问道:“万岁刚刚不是要处治张谦宜吗?怎么……”

“呵呵,”康熙继续笑着,“阿哥们身为皇子,将来要治理天下,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更要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容纳天下,成就帝王之业。如果为了一丁点小事动辄发怒施威,毫无仁爱之心,怎么可能得到百姓爱戴?”

佟佳氏恍然明白,高兴地说:“万岁以仁爱治理天下,也以仁爱教导阿哥们,他们肯定会成为出色的人才。”

胤禛认真地听着父母谈话,知道他们赞同自己的主张,格外开心,开口说道:“皇阿玛,以后我一定刻苦学习,不再惹师傅生气,也不让您和皇额娘跟着操心。”

听着他稚嫩真诚的话语,康熙和佟佳氏相视而笑:“四阿哥知道心疼父母,真是仁孝的孩子啊。”

从这件事中,康熙看到了胤禛真诚和仁孝的性格,十分满意。接下来他在考察其他皇子时,这种印象更加深刻了。几天后,他分别向胤禔、胤礽和胤祉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如何处治张谦宜?结果得到的答案与胤禛不同,胤禔认为:“张谦宜太狂傲了,不但处罚皇子下跪,还敢顶撞父皇,这样的人应该重重地处治。”胤礽的说法是:“张谦宜目无万岁和储君,是对皇权和大清的蔑视,多年来,汉人一直不服我们的统治,我看他也是这样的汉人,留之无益。”胤祉却说:“张谦宜一介学究,学问做得好,却太固执,不适合为人师表。”康熙仔细分析他们的答案,虽说各执己见,但透露出共同一点,这就是张谦宜做错了,而皇子们没错。这与胤禛主动承认错误,为张谦宜求情,是截然不同的心态和做法。经过这番比较,康熙更加喜爱胤禛了。

此后,张谦宜依然留教尚书房,数年之后,他成为胤禛的专职老师。在他严厉督导下,胤禛学业进步很快,拥有了扎实的儒学基础。康熙对张谦宜的了解也不断增多,发现他一心著书,家里很穷,就想了个办法让他发财。他命人逮捕了一位贪官,放出话说只有四阿哥胤禛的师傅求情才能释放,意思明摆着是让张谦宜揩点油水。果然,贪官的家人听到风声,立即携带千两银票去拜见张谦宜。张谦宜正在屋内读书,见到来人递上的银票,伸手拂到地上说了声:“该杀!”接着埋头读书,再也不理睬来人。康熙知道事情的经过后,叹口气说:“这个老学究,真是书呆子,我还想放他出去做几年官,看来确实不是做官的料,就让他教一辈子书吧。”后来,胤禛长大成人,张谦宜就回乡教书了。等到胤禛做了皇帝,想起恩师张谦宜,觉得他知识渊博,为人正直,正是他对自己严格要求,才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在诸位皇兄皇弟中脱颖而出,于是下诏让他进京做官。远在胶州的张谦宜得到消息,不肯入京为仕,悄悄隐退山林,从此再也无人知道他的下落。胤禛听说后,非常感慨,特意命人给他家送去礼品,感激张谦宜当年的教导之恩。

替兄受过

宫苑深深,岁月匆匆,胤禛在尚书房读书两年多了,在各位名家大儒教导下,他不但学习了经史文章,还读了不少理学典籍,熟练地掌握了满汉两种文字。另外,每天下午,他和皇兄们还在师傅带领下学习骑射,练习强身健体的功夫。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炼,他变得更为健壮,常常骑马飞奔,梦想着能够参与南苑围猎活动。

我国特有的世界稀有动物——麋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麋鹿就被捕进皇家猎苑,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

南苑俗称南海子,位于北京南二十里,方圆一百六十里,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大清入关后,擅长狩猎骑射的满族贵族对南海子情有独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加修葺,以南苑名之。据《日下旧闻考》,“南海子即南苑,在永定门外。元时为飞放泊,明永乐时复增广其地,周垣百二十里。我朝因之,设海一千六百,人各给地二十四亩。春搜冬狩,以时讲武。恭遇大阅,则肃陈兵旅于此。”每年冬日,天子都会率领文武大臣在南苑围猎,他们把狼、狐等食肉动物列为主要捕杀对象,称之为“打狼围”。

围猎日期一天天临近了,这天,胤禛在尚书房读书,课间休息时,大家不免议论起围猎的事来。大阿哥胤禔已经十四五岁了,从10岁起他就参与围猎,几年来每每狩猎都有所收获,有时捕获几只野兔,或射中几头小鹿,猎物虽然不多,可对于尚未参加过围猎的胤祉和胤禛来说,就是极大的诱惑。两人无限向往,恨不能立即赶到围猎现场,亲眼看一看壮观的狩猎场景。

胤祉和胤禛被围猎深深吸引,两人商量后,决定前去求太子胤礽帮忙,带他们参加今年的围猎。由于太子身份特殊,需要接受的教育和掌握的知识与普通皇子不同,1年前他已经搬到单独一间的书房,与他们分开学习了,这叫出阁讲学。胤祉和胤禛探头探脑来到胤礽书房外,趴在窗子上往里瞧,巧的是,书房里只有胤礽一人。他们从窗子里爬进去,拜见过太子后说出了自己的请求。胤礽看看左右无人,悄悄说:“带你们去不难,可你俩太小了,不懂骑射,去了能干什么?”

胤禛说:“怎么不懂?我早就会骑马了,也能拉弓射箭了。”

“是吗?”胤礽有些不信,“你能拉弓射箭?恐怕你还拿不动弓箭吧。”

“拿动了,拿动了,”胤禛着急地辩解,担心胤礽不相信,巡视四周,用力搬起一张小桌子说:“你看,我能搬动桌子呢。”

胤祉在一边为他作证:“老四比我有力气,前几天他还射中了练武场的一块靶心呢。”

胤礽瞧着胤祉说:“那你呢?你射中了吗?”

胤祉搔搔头皮,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我不爱骑射,我喜欢读书,我能熟背《诗经》全篇啦。”

康熙接受历朝历代在册立太子问题上遇到的教训,试图通过严格而系统的教育,为自己塑造一位成功的接班人。因此,胤礽自幼得到的教育比起几位兄弟来,可以说更为全面而细致,在学业上尤显突出,不管文采还是武功,都是相当优异。他已经参与三次围猎,每次都有所斩获,得到康熙和大臣们一致夸奖。受此影响,年少的他不免有些骄傲,听说胤祉只会背诵诗篇,更是不以为然,对他说:“背诵《诗经》有什么用?能获得强壮的身体和统帅天下的本领吗?你呀,就是个书呆子。我看还不如老四呢,虽说刚直一些,可还是个有用的。”

胤禛听到太子夸奖自己,欣喜不已,急忙道:“那你答应带我们去围猎了?”

胤礽说:“答应了,到时候你们就跟在我的卫队后面,我会安排他们照顾你们。记住了,不要乱跑,万一让父皇看见,事情就麻烦了。”

胤祉和胤禛连忙谢过胤礽,欢天喜地地跑回书房去了。

半月后,围猎活动开始了,在胤礽安排下,胤祉和胤禛乔装改扮,混入卫队行列。第一天,他们跟在卫队后面观望他人射猎,只见从康熙到普通士兵,一个个都是全副武装,骑着精良的马匹,手挽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威武。兄弟俩觉得十分有趣,紧紧追随在队伍后面,不住地为射杀到猎物的人喝彩叫好。黄昏时分,胤礽射获了一只狍子,胤祉和胤禛非常激动,凑过去与侍卫们一起收拾猎物。结果,事情露馅了。

清代《射猎图》,表现清贵族冬季围猎生活的画卷。康熙听说胤礽射中猎物,亲自过来观看,他一下子发现了胤祉和胤禛,当即喝问:“你们好大胆子,不知道没有允许不准参与围猎的规矩吗?说,是谁让你们来的?”

胤祉和胤禛慌忙跪在地上,互相对视一眼,谁也不敢说话。

康熙似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转向胤礽问:“是你带他俩来的?”

胤礽也赶紧跪下了,张口结舌地推托道:“事情与儿臣无关,是……是……”

胤禛忽然接口说:“回禀皇阿玛,这件事情不是太子的错,是我和三哥求他,他才带我们来的,求皇阿玛不要怪罪太子。”胤祉一听,也忙应承:“是,是我和老四的错,与太子无关。”

康熙微微点点头,语气缓和地说:“你们兄弟倒是重情义,肯为他人担当。太子,你说,这件事情该如何处置?”

胤礽想了想,有些不情愿地说:“儿臣带头犯错,听凭父皇责处。”

康熙由怒转喜,望着几位儿子说:“三阿哥9岁了,已经到了参加围猎的年龄,四阿哥虽说小1岁,不过能文爱武,体格不错。既然你们这么想参加围猎,朕准许了。”

三兄弟不但没有受罚,反而获准参加围猎的资格,一个个喜笑颜开,谢恩而去。这边,一位叫尹泰的大臣提醒康熙:“万岁,这么做会不会纵容阿哥们和太子爷?”

康熙笑道:“太子既是将来的君主,又是兄弟们中的一员,他要依靠这些兄弟治理天下,朕应该给他机会。你没看见,三阿哥和四阿哥主动为太子开脱吗?这俩孩子倒是仁义。”说到这里,他眼前不由浮现胤禛为张谦宜求情的事,觉得这个儿子经过学习,与先前急躁、倔强的个性相比,更多了份真诚和仁爱,心里颇感欣慰。

尹泰听罢,信服地说:“万岁考虑得真周全。”

围猎过后,胤禛和兄弟们又恢复了以往刻苦读书的岁月,尚书房内,又响起了朗朗的诵读声。在这些时日中,他的学问渐渐增长,遇到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

第四节 学问长进

评论《长相思》

胤禛在学习中一天天成长,知识不断增加,思考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父皇和师傅们的影响下,他的心胸和眼界逐渐开阔,性格得以磨练,这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有一天,侍讲顾八代为皇子们讲授满文课程。课毕,众人讨论时,他对在座的纳兰性德说:“纳兰公子,你是我朝有名才子,请为阿哥们用满文赋诗一首吧。”

纳兰性德缓缓起立,略一沉思,说道:“在下曾经随从万岁爷赴盛京,途中日行夜宿,跋山涉水,越过重重关隘,一路上感慨很深,写了一首《长相思》,今日献丑,读给大家听听。”

“好!”众人拍手喊好。

纳兰性德用低缓的语调念道: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他用满文念完,似乎意犹未尽,又用汉语念了一遍。这首词是纳兰性德最出色的诗词之一,自从问世,得到无数文人墨客赏识,就连康熙也评论说:“纳兰性德经过刻苦学习,做出如此优秀诗词,不亚于汉人文学家,这是我们满人的骄傲。”清人在入关前,一向重视骑射武术,没有正式的文字,缺乏文学素养。入关后,他们之中不少人依然认为文学无用,不肯学习,也不培养子孙读书。为此,康熙以身作则,努力攻读汉书经典,还严格要求皇子们学习。所以,纳兰性德做出著名的《长相思》之后,他格外激动,在清朝大臣中多次提到此事,无非就是要提高他们学习文化的兴趣。

纳兰性德手迹。顾八代是满洲镶黄旗人,去年入值尚书房,成为皇子们的老师。他早就读过《长相思》,今日听纳兰性德亲自朗诵,依然十分欣赏,对皇子们说:“请各位阿哥评一评这首词。”

大阿哥胤禔的母亲是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的妹妹,也就是说,纳兰性德与大阿哥是表兄弟。明珠在朝中地位很高,与太子的叔外公索额图并列宰臣之首,他们凭借着特殊的身分,影响很大。胤禔母子与明珠一家交往很深。现在胤禔第一个发言:“皇阿玛说了,这首词是我们满人的骄傲,超过任何汉人作品。”

太子胤礽今日也与大家一起学习,他打断胤禔的话:“皇阿玛只是说这首词非常优秀,并没有说超过任何汉人作品。”

胤祉富有文学天赋,经常对文章做出深刻的见解,插嘴说:“这是满人作家中绝无仅有的作品,用词简洁凝练,意境优美感人,我最喜欢最后一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多么形象,多么逼真,真是绝妙!”

纳兰性德谦虚地说:“三阿哥过奖了。”

胤禛开口说:“三哥分析得精辟,不过我却有新看法。”

众人一惊,同时望着胤禛,等他发表高见。胤禛说:“我喜欢这首词的前半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富有豪迈气概,读起来更觉过瘾。要是我也随父皇远征,能够领受在帐篷过夜的滋味,那该多好!”

胤礽笑着说:“瞧你这点出息,在帐篷中过夜有什么好的?哪里比得上皇宫大院。”

胤禛反驳道:“行程万里,志在天下,这是好男儿的向往,在皇宫大院能见识什么?我读过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觉得这种豪侠气概真是不同一般。”

胤礽依然不同意他的观点,说:“文人墨客喜欢夸张做作,写出来的东西很多不合时宜,过分推崇只会让他们骄傲自大。”

“现在我们讨论文章,并不是讨论文人。”胤祉不满地说。

“对,”胤禛说,“皇阿玛经常对我们说,文章天下事,说明文章是很重要的,我们天天学习,就是通过文章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哼,”胤礽生气了,“你们俩知道什么?读过几天书?敢在这里卖弄!”

胤祉本想继续发言,看到太子发火了,欲言又止,慢慢坐下来用书本遮住面孔,悄悄地观望着。胤禛一时性起,没有想到这么多,冲着胤礽反问:“我和三哥已经读了3年书,读过许多典籍,怎么不能评论文章?”

“3年算什么?”胤礽不屑地说,“你随便问问朝中的哪位臣子,谁不是读了几十年书?他们都不敢胡乱评论文章,哪轮得到你们?”

顾八代一直细心地听着皇子们辩论,见他们对文章、文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十分欣慰。特别是胤禛说出豪迈之感时,他不由想到,四阿哥生在富贵乡中,生活安逸,却有大丈夫志在四方的气概,倒是可喜可贺。这时,他见皇子们争执起来,担心事情闹大了不好收场,出面说道:“各位静一静,讨论结束了。这几天我听说了几个谜语,给大家猜一猜好不好?”

“好!”皇子们与普通孩子一样,也是爱玩的。

顾八代说:“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六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猜一个字。”

胤禛和几位兄弟、侍读听了,有的在手心里比划,有的在桌子上写写画画,还有的闭目苦思,争相猜测谜底。纳兰性德显然知道谜底,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皇子们猜测。不一会儿,各位皇子开始轮番说出自己的谜底,可惜都错了。顾八代提醒道:“我们学习儒学,学习中庸之道,其中最要紧的是什么?”

没等他的话音落地,胤禛抢先回答:“中庸之道乃为之用,谜底是‘用’字。”

顾八代点头说:“好,回答得好。还有一个谜语,大家听好了,‘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只宜在下!’”

这又是个什么字呢?大家疑惑地猜测着,不知道这次是谁猜对了?

用千里镜观测月食

众人苦思冥想,不知道谜底是什么,顾八代看看时候不早,说:“回去继续猜吧,今天的作业就是它了。”

胤禛走出书房,在太监护送下转回宫中,一路上他只顾思索谜语,竟然几次走错方向。随行太监叫小钟用,他不住地提醒说:“四阿哥,您往东,四阿哥,您往西。”这样说来说去,胤禛有些烦了,训斥道:“我在思考问题,你不要说话打扰我。”

小钟用吓得不敢出声了,可又担心出问题,只好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一步不离左右。他们主仆两人这般赶路,引起一人注意,这就是前来皇宫拜见皇贵妃的隆科多。隆科多是皇贵妃佟佳氏的弟弟,一等公佟国维的儿子,朝廷一等侍卫,算起来是胤禛的娘舅。由于他经常进宫,与胤禛早就熟识,两人关系不错。隆科多奇怪地看着胤禛和小钟用,不解地上前询问:“四阿哥,您怎么啦?小钟用为何跟得这样紧?”

胤禛见到隆科多,这才回过神来,高兴地说:“舅舅,你什么时候来的?对了,今天师傅出了一个谜语,我们都没有猜出来,你知道答案吗?”说着,他把谜题告诉了隆科多。

隆科多想了想,摇摇头说:“阿哥们都猜不出来,我哪里知道?走,回去问皇贵妃娘娘。”他们正准备回宫,突然远处跑来一位太监,急急地喊住胤禛说:“四阿哥留步,四阿哥留步。万岁有旨,宣各位阿哥进宫见驾。”

胤禛觉得好奇怪,心想,这么晚了有什么事?他不敢耽搁,急忙和隆科多一起向乾清宫而去。路上隆科多小心地向太监打听发生了什么事,太监悄悄告诉他:“宫里来了几个洋人,万岁打算让阿哥们向他们学习新鲜的学问。”

“有这样的事?”隆科多十分惊奇,他知道康熙喜欢西学,先后拜过几位西洋师傅,还在宫中任命几位西洋人做钦天监,负责气象等事,可他没想到康熙会让皇子们也学习西学。这样一路想着,很快来到乾清宫。

果然,康熙召见皇子,正是为了西学一事。负责气象的西洋钦天监根据天文观测,预报今天将有月偏食发生。康熙了解到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传说中的天狗吃月亮。为了验证其中的科学道理,他特意让几个儿子到乾清宫,与他一起用科学仪器观测月食现象。

这件事显然出乎胤禛兄弟想象,他们奇怪地盯着桌子上的千里镜,不过黑秃秃一个铁架子,怎么可能看到遥远的月亮呢?再说,传说中天狗吃月亮时,人们应该敲锣打鼓驱赶天狗,现在却要搬着一个铁架子观望,会不会触怒天神?他们深受传统思想影响,对于先进的西学缺乏认识,自然无法想象月食的真实情况。康熙似乎看出了儿子们的疑虑,招呼说:“来,谁帮皇阿玛一起搬这个千里镜?”

几位皇子面面相觑,最后,太子上前说:“皇阿玛,这就是千里镜吗?”

“是啊,”康熙说,“它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故而取名千里镜。走,你们跟父皇一起到院子里,用它观测月亮变化情况。”

大清皇帝使用过的天文望远镜。胤祉走过来抚摸一下千里镜,惊异地说:“这个铁家伙竟然可以看到千里之外,成了天上的神仙千里眼了。”

“千里眼?”胤禛也走过来,一边伸手触摸千里镜,一边前后左右打量着,不明白它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功能。

康熙和儿子们亲手搬动千里镜,把它挪到院中的台子上。几个西洋人帮助他们架好,调整方向和距离,然后与康熙轮流观测,确保安置成功了才叫几位皇子上前观测。这个过程中,胤禛兄弟始终目不转睛地观看着,觉得有趣极了。特别是胤祉,他最爱用心学习,看到他们调试的整个过程后,之后竟然学会了安装千里镜。不过重要的是先来看看他们观测月食的情况。

过了许久,天上的月亮出现阴影,月食发生了。康熙连忙安排胤禛兄弟轮流用千里镜观察,并不时向他们提出问题,询问他们观测到的情况。

康熙不但带领儿子们观测月食,还带领他们观测日食,多年后,胤禛做了皇帝,曾经回忆起当年父皇带领他们兄弟观测日食和月食的事情。他说:“昔年遇日食四五分之时,日光照耀,难以仰视。皇考亲率朕同诸兄弟在乾清宫,用千里镜,四周用夹纸遮蔽日光,然后看出考验所亏分数。此朕身经试验者。”

在康熙的言传身教影响下,皇子们对自然科学技术的兴趣日渐浓厚。当时,一位来自法国的传教士白晋在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曾说,康熙让皇子们看了所有由西方传教士帮助制作的装饰精美的教学仪器,并亲自带他到天文观测台观览。他还说:“皇帝对计数表(传教士洪若翰等专为康熙制造)极为重视,他一学会使用,就立即教给皇太子;而皇太子则为了表明对计数表的重视,把它装在套子里,挂在腰带上。”

位于今天北京建国门外的天文观测台。

不仅如此,康熙还根据儿子们不同的自身条件,有选择地在某一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就在这次观测月食之后,他发现三阿哥胤祉非常适合学习几何学,于是亲自给他讲解几何学原理。在他倾心教导下,胤祉成为皇子中最博学者。他后来又学习律吕知识,主持编修《律历渊源》,将中国、外国钟盘(磬)丝竹等乐器,分门别类,改正错讹。

那么,胤禛受到了西学的哪些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之路又会出现哪些变化呢?

胤禛和兄弟们读书骑射,进步很快。这时,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人物,这个人名叫顾八代,能文善武。有一次,顾八代穿着破洞衣服给皇子讲课,引起一场勤俭之争。面对与众不同的顾八代,胤禛会是什么态度呢?

一次射击比赛,引发一场学以致用的教育,顾八代得到康熙认可。而顾八代讲述的“一袋金子”、“母亲不裹脚”两个故事,又会对胤禛产生哪些影响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