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励庵寓言

阅微草堂笔记(精装版) 作者:[清] 纪昀 著;周倩 注


励庵寓言

何励庵先生言:相传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寻之,则一老翁坐墟墓间,旁有狐十馀,各捧书蹲坐。老翁见而起迎,诸狐皆捧书人立。书生念(1)既解读书,必不为祸。因与揖让,席地坐。问:“读书何为?”老翁曰:“吾辈皆修仙者也。凡狐之求仙有二途:其一采精气,拜星斗,渐至通灵变化,然后积修正果,是为由妖而求仙。然或入邪僻(2),则干天律。其途捷而危。其一先炼形为人,既得为人,然后讲习内丹,是为由人而求仙。虽吐纳导引,非旦夕之功,而久久坚持,自然圆满。其途纡(3)而安。顾形不自变,随心而变。故先读圣贤之书,明三纲五常之理,心化则形亦化矣。”书生借视其书,皆《五经》《论语》《孝经》《孟子》之类。但有经文而无注。问:“经不解释,何由讲贯?”老翁曰:“吾辈读书,但求明理。圣贤言语,本不艰深,口相授受,疏(4)通训诂(5),即可知其义旨,何以注为?”书生怪其持论乖僻,惘惘莫对。姑问其寿,曰:“我都不记。但记我受经之日,世尚未有印板书。”又问:“阅历数朝,世事有无同异?”曰:“大都不甚相远。惟唐以前,但有儒者。北宋后,每闻某甲是圣贤,为小异耳。”书生莫测,一揖而别。后于途间遇此翁,欲与语,掉头径去。案,此殆先生之寓言。先生尝曰:“以讲经求科第,支离敷衍,其词愈美而经愈荒。以讲经立门户,纷纭辩驳,其说愈详而经亦愈荒。”语意若合符节。又尝曰:“凡巧妙之术,中间必有不稳处。如步步踏实,即小有蹉失(6),终不至折肱(7)伤足。”与所云修仙二途,亦同一意也。

注释

(1)念:心中的打算、看法。

(2)邪僻:乖谬不正。

(3)纡:弯曲,绕弯。

(4)疏:清除阻塞,使通畅。

(5)训诂:解释古文字义。

(6)蹉失:过失,失误。

(7)肱:胳膊。

译文

何励庵先生说:相传明朝末年的时候,有个书生独自行走在丛生的草木间,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奇怪在空旷的野地里怎么会有这个声音。于是他循着读书声找去,原来是一个老翁坐在坟墓中间,旁边有十多只狐狸,各自捧着书蹲坐着。

老翁看见了书生,起身迎接,那些狐狸也都捧着书像人一样站了起来。书生想这些狐狸既然懂得读书,就必定不会去祸害人。因而与他们各自行礼,然后席地而坐。

书生问道:“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老翁说:“我们都是修仙的。大凡狐狸想要修仙,有两种途径:其一是采精气,拜星斗,渐渐能够通灵变化,然后积年修炼而成正果,这是由妖而求仙。但是走这条途径一旦入了邪僻之路,就是触犯了天条。这条路快捷但却危险。另一条途径是先修炼成为人,修得人形之后,再修炼内丹,这是由人而求仙。虽然以吞吐导引的方法修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是长久地坚持,就自然能够功德圆满。这条路曲折但却安全。但是形体却不能够自己变化,而是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先读人类圣贤的书,明白三纲五常的道理。只要心变化成人,那么形体也就变化成人了。”

书生借他的书看,都是《五经》《论语》《孝经》《孟子》之类的书,但却只有经文而没有注解。书生问道:“经文不加注释,怎么能够讲解得透彻、贯通呢?”老翁说:“我们读书,只是为了明白道理。再说圣贤的言语,本来就不艰深难解,通过口头的讲授与学习,只要把字义讲解明白,就能够知道文章的意义与宗旨,要注解做什么?”

书生觉得他的论点既反常又怪僻,困惑着不能应答。于是书生就姑且问他的年纪,老翁回答说:“我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我刚刚学习这些经典的时候,世上还没有刻版印刷的书。”书生又问:“您经历了几个朝代,世事有没有差别?”老翁回答道:“大都相差得不多。只是在唐朝以前只有儒者,到了北宋以后,却常听说某人是圣贤,就这点有些小差别罢了。”

书生无从理解老翁的话,只能向他作揖告别。后来他在途中遇见这个老翁,想要和他说话,老翁却掉转头径自走了。

按,这大概是何励庵先生编的寓言。先生曾经说:“用讲解经典的方式求取功名,只不过是将就应付,言辞愈华美而对经典宗旨的理解愈是荒疏。用讲解经典的方式来树立门户,众说纷纭,驳杂难辨,说得愈详细而对经典宗旨的理解也愈是荒疏。”这话说得非常符合经典的意蕴。何励庵先生又曾经说:“凡是巧妙的手段与方法,中间必然有不稳当的地方。但如果每一步都很踏实,即使有小的失误,最终也不至于遍体鳞伤。”这同老翁所说的修仙的两种途径的差别,也是同一个道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