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文化

电子书时代,我们还需要图书馆吗?

我的眼睛里只有书。它们不是商品,而是向我诉说的深情声音。 一些书窃窃私语,一些书大声疾呼。但我对它们说话的方式都格外留意,在你掀开封面、开始阅读之前,它们都沉静不语。

2016-11-15

做書

余华:文学中的现实

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让我们感到伟大作家所具有的卓越的洞察力。人们总是喜欢强调想象对于文学的重要,其实洞察也是同样的重要,当想象飞翔的时候,是洞察在把握着它…

2016-11-07

本站

诗歌正沿着第三代诗人的方向前进

“1986年诗歌大展”被海内外诗歌研究者视为中国诗歌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断代缩影。此后,一大批第三代诗人的中坚创作,开启了汉语新诗发展的新方向。

2016-11-07

南方都市报

品味古籍:文与书俱美的《兰亭集序》

这种美感飘荡在字里行间,只可会意,不能言传,似有似无的玄妙,见首不见尾的情感,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又分明在眼前晃动,抚摸人心。

2016-11-07

人民日报海外版

网络文学与当代现实生活

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2016-11-07

光明日报

今天如何读经典?

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让所有的孩子用相同的标准读古经,是拔苗助长。读的多而不能用,知识就是死的

2016-11-07

光明日报

故乡的伤害成就作家

故乡并非今天我们坐在咖啡馆里想象得那么单纯。她温暖过作家,也伤害过作家。似乎,她伤害得越深,作家们的成绩就越突出。

2016-10-30

长江文艺杂志社

在中小学推广国学经典重要,推广甲骨文更重要?

每个甲骨文都是中华文化的语言符号,反映了一脉相承的风俗习惯、礼乐制度和思想智慧,对每个甲骨文的解读都可能获得一个生动故事的浸润,这无疑比死记硬背的方式强多了。

2016-10-30

澎湃新闻

古典名著进中考能提高阅读兴趣吗?

碎片化的“做题式”阅读对于孩子们的帮助有多大呢?有家长向记者展示了某辅导机构推出的以“名著阅读”为板块的培训内容,其中不少题目多模式化,多强调细节和记忆内容。

2016-10-30

北京晚报

四十年间,我们是如何“变着法”看鲁迅的?

或许可以说,中国是什么样的,就决定了鲁迅被塑造成什么样。对鲁迅印象的变化,见证的是中国在变、我们在变。

2016-10-30

新京报

重开不到一年又关闭,民营小书店的生存环境依然恶劣

重开了一年不到的犀牛书店,因为各种原因,本月底又要被迫关门了。虽然这两年实体书店经营有回暖的趋势,但独立小书店的生存环境依然很恶劣。

2016-10-27

澎湃新闻

传统作家不屑于使用网络词汇

中国网民数量惊人,新词句一楼一楼地出产。有的词句刚一上传随即溺毙。有的大红大紫,却因“纯属恶搞”,在抽搐痉挛伸缩一段后被无情淘汰。

2016-10-27

长江文艺杂志社

儿童读物中的隐喻:简单不意味着缺乏深度

成年人总误以为儿童读物都是假的。然而几十年后重温这些书,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和小孩所想的一样,即便我们无法找到语言来形容所想:因为这些故事介绍的是人类永生的优缺点,是关于如…

2016-10-24

中国日报网

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当成对全世界文学的最终裁决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一些文学艺术的审美标准,这有时是非常具有民族性的,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成员所接受的教育、文学艺术教学、文化的氛围,等等所决定的

2016-10-24

中国青年报

诗人越来越少,画家越来越多

书画论平方尺,诗歌论行。诗歌一行能卖多少钱呢?我不知道。反正书画家越来越富态,诗人越来越灰头土脸。

2016-10-17

研读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