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中国教育事业西南联大·昆明记忆3:文化与生活

西南联大·昆明记忆3:文化与生活

西南联大·昆明记忆3:文化与生活

定 价:¥15.00

作 者: 余斌 著,唐云 笙,余晓夕 图片
出版社: 云南民族出版社
丛编项: 西南联大·昆明记忆
标 签: 中国教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6727656 出版时间: 2003-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页数: 195 字数:  

内容简介

  “记忆”是越来越受到注意了,说被重视也不夸大。联合国就有个“世界记忆工程”,那是其教科文组织1992年发起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管必要性的认识,推动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管。这个记忆工程所指的“记忆”是档案文献,其范围不限于文字记录,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即是例证。而对我这个站在历史学和人类学门外的人来说,记忆的概念比较宽泛,只要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历史真相的东西,无论他是官修的文献档案还是民问的野史、笔记、日记,甚或原生形态的个体口述实录,都是珍贵的记忆。这下问题就来了:如何鉴别真伪。史学中的一派对官方的东西往往持怀疑态度。比如翦伯赞,那是很有名望的史学家,写过一篇《史料与史学》,认为“政府的文告是最不可靠的史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翦伯赞重视“琐言一类的杂史”,说“此种民间语言”“最为可信”,这确实能予人以启迪。在我写的这些东西里,所使用的文字材料绝大多数都属于这种比较可信的“民间语言”,比如书信、日记、散文、杂文、回忆录、传记以及年表、年谱,等等。这类文字一般都比较个性化,有的甚至相当地私人化,它们大多是被宏大叙事淹没,被主流话语疏远的历史游丝。当然,这些东西也未必都绝对可信,比较和甄别是必要的,但毕竟,这使我们重新构筑一种记忆成为可能。

作者简介

  余斌简历1936年生,籍贯昆明。1959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去兰州工作,先后任《甘肃文艺》理论编辑和《当代文艺思潮》负责人。三十年后回滇,任云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业余从事理论批评,获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中青年)优秀论文奖一次,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次。出版学术专著《中国西部文学纵观》和三卷本随笔集《西南联大·昆明记忆》。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图书目录

城市的文化地图——为余斌先生《西南联大·昆明记忆》而作 汤世杰
“二云居土”小考
联大校园的漫画风波
颓唐落魄康白情
吴宓与关麟征
浦江清戏咏“一去二三里……”
许渊冲的《追忆逝水年华》
最后的闺秀
朱自清昆明遗踪
文化巷十一号
龙头村:冯友兰和他的犹太人邻居
由陈梦家说到闻一多的房东姚家
闻氏兄弟住过周钟岳公馆偏院
挂布分屋两大家
探访兴国庵
在龙头村的梁思成夫妇
寻找“三间房”
大西门:藏龙卧虎巷一条
百年老街:古旧、苍凉、文化重叠
大西门外古驿道
当年昆明流行风
民歌里的情歌
跑警报:不同的记忆
联大师生兼差创收种种
《未央歌》里的昆明风土风情
王力散文的老昆明信息储存
南屏大戏院
老昆明的外国医生
近日楼外“绿纱灯”
在昆明寻访名人旧居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