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人物

专访马原:一场大病把我变成思想家

昔日先锋今何在?先锋文学、先锋小说,这些词汇到现在依然熠熠生光。马原,当年的先锋文学作家,从执着于形而上的创作,到现在转到了形而下,为什么会这样?

2017-11-25

当代杂志

钱理群:我内心灿烂,文字严峻,却是个没趣味的文人

钱理群谈到他现在每天会看四份报纸,看二十多本杂志,他常喜欢“胡思乱想”,他现在常思考的就是人工智能的问题。他说,“就我熟悉的领域来说,人工智能能替代鲁迅吗?”

2017-11-25

澎湃新闻

林怀民畅想退休生活:在家扫地,洗衣服,过日子

你的每一部舞蹈都糅入了你当时的生活、周遭、心情,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45年来有没有哪场演出是你印象最深刻的?

2017-11-25

澎湃新闻

王梵志,胡适,郑振铎

笔者在纪念杨绛的文章《“残瓣”与“百花”》(载2016年11月13日《上海书评》)里讲起,钱锺书和杨绛在干校的时候曾用王梵志“城外土馒头”里的“土馒头”比喻坟茔。

2017-11-22

澎湃新闻

“受苦的人”沈宝基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不仅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也把《国际歌》的激昂旋律带到了中国。

2017-11-22

澎湃新闻

曹文轩:中国文学要感谢莫言

当代文学的概念主要是从时间的界限上来区分的,而儿童文学是一个文学门类,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和规律。

2017-11-20

南都周刊

那多创作谈:绝地何以成为绝地

那多,200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并凭借其超凡的想象力一举成名。从公务员到记者再到作者,从历史小说到荒诞搞笑小说再到悬疑小说,那多如今已是作品总销量数百万册的知名作家。

2017-11-20

收获

他是“中国素描第一人” ,但逝世30年才首办个展

“润物无声陈盛铎艺术展”这些天正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这是被刘海粟誉为“中国素描第一人”的陈盛铎先生,逝世30周年之后,举办了第一个个展。

2017-11-18

澎湃新闻

以赛亚伯林逝世二十周年:他并不是自由主义的斗士

伯林说消极自由是一种“选择的自由”,选择就意味着丧失。在他看来,价值多元论的一个后果就是不同的美好价值之间不仅不可公度而且不可互相还原和转换。

2017-11-18

东方历史评论

何塞希龙纳亚:大海多么痛苦啊!叫人怎么能相信呢?

“海里没有墓地。”“盐把一切都保存得好好的。”在海里不需要什么望台,也不用为了祈求各种各样的恩典而点燃蜡烛。”

2017-11-18

未来文学

我们竟如此无知,要通过一位逝者去了解他

龙榆生与夏承焘、唐圭璋、詹安泰并称民国四大词人;黄侃、朱祖谋、陈三立、陈寅恪等都是他的同仁师友;他在中国20世纪词界应有一席之地。

2017-11-18

新京报书评周刊

刘宇昆:写有关731部队的小说时,妻子曾担心我自杀

“目力所及,飞艇都停在离航站楼数百米的地方。”华裔美籍科幻作家刘宇昆在小说中出发了。在科幻小说《人在旅途》中,他设计了一条从兰州到拉斯维加斯的航线。兰州是他的故乡。

2017-11-18

文化有腔调

陈涛:涂尔干的中国遗产

今天,纪念涂尔干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追迹他的社会学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夯实和推进他的教诲。然而,不得不说,上述影响被严重低估了。

2017-11-15

澎湃新闻

杜梨访谈:狂想力在我的小说星空里交汇爆炸

科幻、魔幻、玄幻这些对我而言,都是壳子罢了,真正重点的是内容和我想传递出的感情。

2017-11-15

花城杂志

莫言:童年读书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

2017-11-15

收获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