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总是在批判自己

亲爱的我,你好吗? 作者:《心探索》电子杂志


 

你可曾遭遇过这样的自己——无论你做什么,心中总有一个人会站出来对你指指点点;不管你做得已经多么尽力,总有一个声音指责你不够完美。为什么“我”竟成了自己无情的“批判者”?

记得看卡通片,当荧幕上的“唐老鸭”要做一件看似违背良心的事时,在它的头顶上便会出现一位“天使”打扮的“好鸭子”——“不要,唐老鸭,这样做不好!”而就在主人公即将悬崖勒马、回心转意之时,另一位“魔鬼”扮相的“坏鸭子”突然冒了出来——“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去吧!”就在这一好一坏两只鸭子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唐老鸭的内心也正在经历着一番争斗。

有意思的是,这种卡通片中才会有的情节,却常常在我们内心深处一次次上演。当我们遵照现实原则来谋求利益时,批判者出现了,他声泪俱下地斥责我们是不懂人情的冷血动物,是满身铜臭的守财奴;而当我们依据人情来为人处世,批判者再次出现,他轻蔑地嘲笑我们不够成熟、是不敢表达自身价值的胆小鬼……

不管我们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目标或是打算怎样,“批判者”永远存在,“我”似乎对自己永远都不够满意——身材不好、长得太丑,学历不高、见闻太少,不通人情、不明事理,眼里只有自己、不懂得关心别人、自暴自弃、对他人太过依赖……

>> 批判者如是说

心探索:我们心中的那个“批判者”,他是从哪里来的?

蔡晨瑞:精神分析心理学将我们的心灵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身上那些比较低等的欲望,比如性欲、占有欲、攻击欲等等。“自我”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我”,是一种当下的自我意识。而“超我”虽然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但本身又是一种高于“我”的存在,它渗透在我们的父母、老师或是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环境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和规范,比如母亲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父亲要我们成为坚强的人,而社会要求我们遵纪守法。

心探索: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啊?

蔡晨瑞:对,正因如此,我们心中的“超我”才会不停地批判,假设你的一个朋友犯了法,求你把他藏起来。如果你帮了他,你就触犯了法律,社会准则的“超我”就要指责你;而如果你大义灭亲举报了他,那么“讲义气”的“超我”就会出来鄙视你;要是你因为窝藏罪犯被当做同伙抓进了监狱,心中那个崇尚“自爱和自怜”的“超我”便会哭哭啼啼地咒骂你的良心……

心探索:似乎“超我”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

蔡晨瑞:“超我”时时刻刻都要求“完美”,它才不去管你是否能够做到。或者说,它明知道你不能面面俱到,还是要苛求你。因为如果“超我”满意了,意味着你已经超越了“我”的限制,而跻身成了“超我”。

话说回来,这也并非不可能,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不被“超我”紧追不舍,或是想减缓一下自己内心的负罪感,也会让自己成为“超我”的代言人,去指责和评判他人。因此,当你以“完美”去苛求你周围的人,或是指责、开罪别人时,你最好先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此时此刻是不是你自己的“超我”在进行批判。

专家介绍:蔡晨瑞,《心探索》解梦专栏专家,资深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专家,私人心理顾问。近年来从事心理个案咨询、团体培训、授课并致力于专著写作。

>> 将批判进行到底

那些自我批判的声音只有闷在心里时,才会给人带来伤害。那么,只要我们愿意主动暴露那些自身的缺点与“罪恶”,批判者便无处容身了。

既然喜欢批判,那就给自己开一个批判大会好了。这个过程,最好是在5~6人的小团体中完成,效果会更好。

首先,拿起一张白纸,开始自己认罪——写上自己的诸多罪责。比如,我是一个守财奴;我是一个大傻瓜;我是大肚腩;我是讨厌鬼;我是小心眼的嫉妒狂……

然后,当众念出来,这时候,念的人一定要严肃,而听众可以依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去一一回应当事人。如果你觉得好笑,那就笑出来;而如果你觉得对方的“自我批判”很深刻,那你就给“超我”帮腔,再多开罪一条。

自我批判结束之后,将大家手里的纸轮番交换,在别人的纸上写出积极的一面。比如,我拿到的纸上写着“我是一个胆小鬼”,那我就在后面写上“即便如此,但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淹死的都是胆大的。’”

通过这种轮番交换的积极评价,无疑实现了一个团体创造的过程,使得被批评的人、受到批判的人格特质得到了创造性的重新定义。这样一来,便会对加诸自身的批判多了几分平和,并且在给予其他人积极评价的同时,逐渐为自己找到了转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