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游戏2:“都是我的错……”

亲爱的我,你好吗? 作者:《心探索》电子杂志


如果一个人对你说:“都是我的错(或都是我不好)。”注意了,这通常不是真正的自我反省,极有可能是在跟你玩一个“都是我的错……”的心理游戏。玩这个游戏的人更多的是以此推脱自己的责任。

小王进公司已经三个月了,担任办公室秘书,工作还算勤快,就是在工作中经常会出些小差错。这天,张经理让小王把一个活动公告上传到公司网站,小王表现得很勤快:“没问题,我现在就传。”结果下午张经理打开网页的时候,发现文章里没注明活动时间,便问小王怎么回事。小王一看,一副很紧张的样子,连声道歉:“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忘了复制过去了,我这就补充上去。”张经理看她一脸愧疚的样子,也不便说什么。就说,“改过来就行了。” 

没过几天,张经理问小王给客户的快递发了没。小王很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我忘记了。是我的问题,我这就发去。”张经理脸上有一丝不快,但见小王很诚恳地认错,也不好发作。

月底开总结会议,这次产品推广活动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张经理总结活动经验教训。没等张经理总结完,小王便开始自我检讨:“都是我不好,我没做好这项工作,请你们原谅,我一定会努力改正。下次做得更好。”虽然活动出了问题,但责任并不直接在她,实际上小王也并不需要这样把问题都揽在自己身上。看着小王诚恳的态度,大家好像都意识到什么,但都没作声。

后来,小王被辞退了……

>> 不要长大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能很明显感觉到,小王不断犯错并不断主动认错,其重点并不在于“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要改正”,而更像是通过表示一种“诚恳的认错态度”,来博取大家的同情和原谅。看似是“主动承担”,其实却是“不承担”的态度。

这样的行为方式更像是一个孩子,主动诚恳地承认错误,并表示“改过自新”,以至于让大家不忍心再责备她,然后便可以继续做孩子。最终,不断重复“犯错——主动承认错误——获得谅解——继续犯错”这个过程。

这样的状况,往往是由于当事人幼年时期严重缺失关爱所造成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不断获取积极的心理关注。心理关注就像是人格发展的精神粮食,一旦失去,对幼小的孩子而言将是致命的。因此,哪怕是消极的关注也比没有关注要好,为了获得精神粮食,孩子会自发地发展出一整套生存模式,比如做一个乖巧的孩子,或者做一个聪明的孩子,而有些则可能做一个叛逆的孩子。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

不幸的是,有些孩子“学会了”以犯错误的方式来获得关注。一些成年人之所以通过玩“都是我不好”的游戏,实际上在心理层面并没有真正长大,一直处在孩童状态,就像小王,她之所以会犯一些低级的小错误,其实是潜意识“故意”这样做的,背后真正的动机是为了获取早年缺失的关注。通过玩游戏,她可以获得关注并拒绝长大,而不用承担起成年人该担当的责任。在不断玩游戏的过程中,这个不良模式也不断地被强化。

处在孩童状态的人,缺乏主见,更依赖别人,常常不敢承担责任,生活上更需要别人照顾和呵护。在与人交往时,他们喜欢引起人注意,以赢得赞许,甚至通过不健康的方式来获取关注。但是这种行为并不会得到别人真正的关注,长此以往,便会慢慢变得自卑懦弱,屈从于人,形成一种受害者的心态。当他们感到柔弱无助、不知所措的时候,就会无视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欲求,卑躬屈膝,去迎合别人的期待(受害者的状态)。

>> 不是受害者

当我们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甚至指责,我们便会自发地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再坦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扮演某些角色,借此引起父母的安慰和关注。比如,有些孩子发现,通过扮演“好孩子”可以获得父母的关注,于是他便寻找甚至制造一些成为好孩子的机会,争取做一个好孩子。

不幸的是,有时候孩子发现,成为一个“受害者”也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当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在说“我很惨”的时候,父母却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关爱,而不是真的很惨,在无形中便配合孩子扮演了“受害者”这一角色。于是,孩子开始制造一些事端,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的角色之中。

当我们长大了,我们自以为不会为了获得关注,屡犯错误把自己整得很惨,但事实并非如此,往往只是我们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儿童时期的经历会深烙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具备“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自认自己较低下、不好。潜台词是:我不好,你好。而实际上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但是由于早期的经历,他会把与他交流互动的人,拉入到他的心理习惯中,即发起所谓的心理游戏,让参与游戏的人一同来验证他潜意识的信念。有时受害者甚至会寻求“迫害者”来贬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而肯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处理”的信念。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扮演“受害者”角色的时候,我们并非真正在受害,并不是出于“真实的自我”,并不是对当下发生事情的一个真实反应。当一个人在“受害者”角色时,他们是在对过去做出反应,而不是活在此时此刻中,他们是在用小时候惯用的方法,或是从父母那学到的方法来处理事情。他们与人沟通的方式,是陷在某一个僵化固定的不良模式里,不断加强原有的基本信念,加强自己的角色,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