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会态度、流动性和消费主义(4)

中国消费的崛起 作者:(英)葛凯


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的确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同。人们对新贵阶层的态度既有羡慕,也掺杂了敌意,甚至还为此新造了一个词汇——仇富,并衍生出了一种流行的心理状态——仇富心理,这两个词语从2000年以来就广为流行。但需要指出的是,通常人们对富人的厌恶并不是因为他们奢侈或浪费的消费习惯,而是因为他们取得财富的方式让人不齿。

财富分配不均以及仇富心理同样被认为是引发某些轻微犯罪行为的原因。2003年,某些媒体就曾指出正是仇富心理导致了越来越多针对高级轿车的恶意破坏行为,此外还报道了一些专门针对富裕人群的敌意行为,包括“威胁、排斥、骚扰、恶作剧、骗局,乃至公众集体的仇恨情绪”,这些行为仅仅是为了挫挫富人的威风,让他们也“尝尝痛苦的滋味”。此外,一些媒体还将这种仇恨情绪跟一些更加可怕的犯罪行为联系起来,仅2003年我们就能看到许多谋杀富人事件,其中包括在办公室被枪杀的李海仓(山西)、被四个员工刺死的刘启民(福建)、回老家探亲时被谋杀的周祖宝(北京)等。

经济改革的深入同样也带来了越来越多针对商人、名人及其子女的绑架和敲诈事件。在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类似的犯罪案件每天至少在10起以上。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寥寥几起到21世纪初的上千起——在数量上比南美国家哥伦比亚还要多至少1/3。此外还有一些绑架跟劳务和土地纠纷有关,2006年年初,一位香港的企业家在深圳参观他的自行车零部件工厂时遭到几名暴徒的绑架,幕后指使者竟是一个收废铁的小贩,他开出的赎金高达数百万元。

层出不穷的绑架和勒索催生了另一个市场,越来越多的新富们开始雇保镖,又一个跟财富息息相关的产业横空出世。目前仅在广州就有5 000多名男性从事保镖这份职业,在深圳这个人数还要再翻一番。富人们开始将他们的子女送到英国的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将资产转移到海外,尽量使自己的生活保持低调,或者干脆去上海或北京居住,因为在这些城市大手大脚地消费相对来说要安全一些。一位鞋厂老板就说,他的财富不仅没能给他带来安全感,反而让他“把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一个碉堡”。一位来自农村的企业家的父亲已经遭遇了10次绑架,每次的赎金都在8万到10万元不等,因此他不得不投保了一份特殊的保险。还有一个工厂老板的儿子也遭遇了绑架,家人支付了高达30万元的赎金才将其赎回,他的邻居说都是因为这家人住着豪宅、开着奔驰的张扬生活才导致了这场悲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