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目标的心理学理论(3)

放弃的艺术 作者:(美)佩格·斯特里普


接近型人格和回避型人格与把杯子中的水看作半满还是半空那样的乐观或悲观性格并不相同,它们是更加宽泛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对情境、事件甚至是人际关系所做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事实上,无论接近型还是回避型人格,都是非常固定的,即使它从一个领域跨越到了另外的领域——正如艾略特及其同事所做的一系列实验显示的那样——也仍然是一致的。

设想有两个人,他们的目标都是与某人建立友谊。其中一人属于接近型人格,想交朋友是因为可以建立令人满意的社会联系,拥有亲密的关系,还可以在朋友帮助下深化对社会和情感的领悟。另一个人属于回避型人格,他寻求友谊是想避免独自一人的社交孤立,不希望在人人都有朋友的世界不受人欢迎或显得不协调。如果这两个人设法跟彼此交朋友,随后发生的事一定会充满误解和失望,这不难预测。尽管看上去他们的目标(交朋友)是一样的,但其目标背后的“原因”却惊人的不同。如果套用这一案例去观察更为亲密的关系,比如情人或夫妻,动机的重要性则更加明显。

两种动机之间的区别与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正如艾略特所说:“从结构性意义上讲,回避型动机受到了限制,就其本质而言,它要么不会带来消极结果(在它有效时),要么会带来消极结果(在它无效时)。”更透彻的(或许也是沮丧的)说法是:“因此,回避型动机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维持生存,而接近型动机则旨在促进个体成长。”

转到“生存模式”看,即使没有危险,仅是担心狮子可能在池塘边,也可能让人渴死。类似的情况不仅会使人失去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甚至还会驱使人更加接近其试图避免的目标。

什么原因使得有些人是受接近目标的支配,而另一些人则受回避目标的支配呢?答案与你的儿时情况有关,是的,要退回到你还躺在婴儿床上的时候。这也与你从小受到的照顾,特别是你的父母的照料有关。下一章我们会返回这一主题并加以论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