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人物

“知行合一”与王阳明的“三不朽”

古人“三不朽”,首列“立德”,是有道理的。何谓“立德”?孟子说“舍生而取义”,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017-04-11

光明日报

郑振铎和早期中国图画书

什么东西最深?答:人心。因为人心是填不满的。什么东西最快?答:思想。因为人的思想瞬刻千变,比什么都快。

2017-04-11

中华读书报

沈起炜与《历史故事》:80年代的历史读物

中华文明的成长时期在沈起炜眼里始终是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就像《先秦历史故事》的最后一句所写的那样:“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那种死气沉沉的样子,本来就不是中国人民的本色。”

2017-04-11

澎湃新闻

19年过去,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19年过去,我们是否依然拥有反抗"被设置的生活"的勇气?是否仍然有“什么也锤不了”的劲头去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不是沉默的大多数?

2017-04-11

新京报书评周刊

离世20年,王小波的经历依然传奇

斯人已去20年,今天在怀念他的时候,有人感叹天才的过早陨落,也有人称奇他与李银河的真挚感情。在稍显短暂的人生内,直率、质朴的王小波给关注者们留下了数不尽的话题。

2017-04-11

上官云

赵元任:“言有易,言无难”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赵元任一家经常参加“中华赈济联合会”的各种活动,在为救济难民进行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中,他专门作了介绍中国文化和音乐的演讲,并让女儿们作示范演唱。

2017-04-07

光明日报

黄易最后专访:不同意武侠小说终结于金庸古龙的说法

我们去搜索太空,去月球去火星,不停搜寻,最后发现有一样东西,自己始终不明白,那就是自己的脑袋。我们想找的东西,就藏在我们里面,我们就是那个答案。

2017-04-07

张英的探照灯

人人都爱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的影响力在同期所有著名作家中数一数二,美国人也对他视若己出。狄更斯的用心写作,笔下所书的情绪和遭遇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2017-04-07

中国日报网

黄易武侠小说的三观:求利,进而窥天道

“取利,进而窥天道”,黄易通过玄幻将世俗快乐与终极关怀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他区别于旧式武侠,开创“新武侠时代”的内核。

2017-04-07

澎湃新闻

岳飞真的情商低吗?

同样读历史,有人学会怎么做人,有人学会怎么做奴才。

2017-04-05

北京晚报

骆宾王:少年咏鹅才,下落竟成谜

如果金庸肯将骆宾王作为其小说原型,那必将又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恩仇录”。

2017-04-05

中华网

季羡林遗产纷争:大师身后的一本糊涂账

北大哲学系教授赵敦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北大是在替季承背黑锅,因为涉及季老家事,为了保护季老,北大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公布真相。”

2017-04-05

三联生活周刊

名图书馆学家吴文津:抗战时期死里逃生的故事

1944年初秋,日军发动了在华的最后一次攻势。大举进攻长沙、衡阳,继而直逼柳州、桂林。当时广西方面中国军队实力微弱,不敌装备完善的日军部队。

2017-04-05

澎湃新闻

《大秦帝国》原著作者孙皓晖:批秦是文化上的不自信

孙皓晖认为,批秦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我们没有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支撑我们对自我文明的认知,我们没有一套强大的话语体系表明我们文明的价值在哪里,到底值得不值…

2017-03-29

澎湃新闻

胡乔木与季羡林:相交六十载,虽是同窗志向迥异

季与胡相交60年。胡乔木生前,季羡林有意回避,从不主动接近。胡乔木去世后,季老常常想到他,顿生知己之感。

2017-03-29

澎湃新闻

热门文章排行